一提到故宮,我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北京的那個故宮。但事實上,故宮并不止一座。沈陽,南京,台北,甚至是韓國都有故宮。
位于台北的故宮,又被稱為台北故宮博物院、中山博物院。它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館并稱為中國三大博物院。
而收藏于台北的故宮博物館内的曆代玉、陶瓷、青銅、名畫古帖每一件皆為稀世珍寶,其中有十件藏品更稱得上是世間珍品,妙絕人寰;這十大藏品被稱為台北的鎮館之寶,但是最聞名的富春山居圖在十大鎮館寶裡,也隻能墊底,名列第一的居然是顆白菜!
一、翠玉白菜這是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所雕琢出來的,白菜形狀的玉器。這顆翠玉白菜長約18.7厘米,寬約9.1厘米,厚約5.0厘米,和真實大白菜的相似度高達99%,放在白菜堆裡,不仔細看很難發現。
翠玉白菜的點睛之筆,除了那近乎百分百的相似度之外,還有菜葉上停駐的兩隻昆蟲,它們分别名為螽斯和蝗蟲。兩隻昆蟲的形态栩栩如生,身上每一根觸角都清晰可見,無一不在像觀者展示着雕琢者高超精湛的技藝。
其實,早在元朝開始,白菜和昆蟲的組合在草蟲畫中就已經絡繹不絕了。因為白菜的寓意是清白,象征着純潔;昆蟲則象征着多産,這對組合的寓意,一直以來都是受民間大衆所鐘愛的吉祥元素。
皇妃當然也不例外。這件玉器原本是清朝末年光緒皇帝的後妃,瑾妃的嫁妝,當作陳設器擺放在永和宮。
後來,戰火紛争,時局動蕩,這顆翠玉白菜連同其他大批故宮文物被運至台北,保存在如今的台北故宮博物館。
二、東坡肉石東坡肉石因其形狀神似東坡肉而得名。此石的“肉”呈肥瘦相間狀,層次清晰而又分明,紋理自然而又逼真,甚至豬肉皮上的毛孔都一目了然。乍一看,猶如一塊栩栩如生,香氣撲鼻的東坡肉。
這塊東坡肉石高5.73公分,寬6.6公分,是由瑪瑙石加工而成。原産自内蒙古阿拉善旗,清代康熙年間,被阿拉善郡王阿寶當作供品獻給朝廷。
瑪瑙石是一種礦物質,在大自然的漫長歲月和千變萬化中,因為外界不同因素,形成了不同的顔色,對外呈現出一層一層不同的色澤。而這也正是東坡肉石初步形成的原理。
随後,工匠将石頭加工打磨,并将表面的石皮層着色,就形成了這塊肉皮,肥肉和瘦肉層次分明,肉的毛孔和紋理都可以以假亂真的作品。
三、毛公鼎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因所鑄者名叫毛公而得名。
鼎高53.8厘米,口徑尺寸47.9厘米。其外觀形狀為圓形,側面有兩個立起來的耳朵,鼎内很深且朝外鼓,三足鼎立,在鼎口有一圈環帶狀的重環紋,使整個造型端莊大氣的同時,又别具一格。
而鼎内所刻銘文才是整個毛公鼎的重頭戲。銘文長達近500字,被後世譽為“抵得一篇尚書”。講的是毛公為了感謝周王對他的信任和依仗,特把周王任命于他的這件事刻于鼎内。
毛公鼎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刻寫銘文最長的青銅器。因其年代曆史久遠,鼎内所刻字體是西周金文,所以它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和文物價值。
毛公鼎和翠玉白菜,東坡肉石是一鼎,一菜,一肉,故被稱為“做飯組合”。
四、寶石紅僧帽壺如今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寶石紅僧帽壺有兩大看點,一是該壺的器型像一頂西藏喇嘛所帶的帽子,這也正是其名字的由來,二則是其通體都是寶石紅色。
寶石紅僧壺高19.2厘米,“天鵝頸”,“将軍肚”,上緣和下緣還有其他的轉折邊處均有一道“燈草邊”的白邊,這是後世少見的制作手法。
說起這個壺的形狀如同一頂帽子,起源于元代,那時候皇帝信奉藏傳佛教,于是就模仿喇嘛的帽子做成瓷制僧帽壺,賞賜給西藏喇嘛,後逐漸形成一種瓷器的風格。
至于壺身通體都是紅色,則是因為當時燒制陶器所用的顔料,是一種特殊的鮮紅色的土,這種土因稀有而珍貴,因此用這種土燒制而成的壺也同樣是有特殊意義的。
寶石紅僧壺因為它特殊的樣子和用途為世所珍,所尊,乾隆皇帝還在它的壺底寫下一首禦詩表達對此壺的喜愛,足可見此壺之尊貴。
五、宋汝窯蓮花式溫碗在收藏界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縱有家産萬貫,不如汝窯一件。”
不要說汝窯瓷器現在是無價之寶,即便是當時,官方有令,汝窯瓷器一律不準用來陪葬,可見汝窯的地位。
宋汝窯蓮花式溫碗,就是産自于汝窯的瓷器。這件瓷器是古人用來溫酒的,所以取名叫溫碗。從它的樣貌造型上來看,就足以感受到其價值連城。
蓮花溫碗的造型就是一顆十瓣蓮花,因着周敦頤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着實奠定了蓮花在當時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而它在造型上堪稱完美的比例,也是它備受喜愛的原因。
半開的蓮花,線條溫柔又婉約,汝窯瓷器的青色,高雅而又清麗,仔細端詳,青色的釉面上還閃着粉色的光。如此細膩雅緻,讓人愛不釋手。
如今這件瓷器也被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館中的,成為珍貴的文物。
六、嬰兒枕宋朝時期有五大名窯,分别是:汝窯、哥窯、官窯、鈞窯和定窯。
剛才說的瓷器蓮花式溫碗,出自汝窯,而同為台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宋朝另一瓷器嬰兒枕,則出定窯。
定窯的瓷器相比于其他地方,都有以白瓷為主,釉面細緻光滑,釉色白中又帶有微光等特征。
這件嬰兒枕,就充分發揮了這個特點。
它的釉色牙白溫潤,雕刻手法線條流暢,花紋清晰自然,二者之間搭配相得益彰。
嬰兒側卧在枕頭上,頭微微向上揚起,額頭微寬,身型壯碩,雙手交叉枕于胸前,兩腳彎曲交疊,是嬰兒趴着時候極為常見的姿勢,惬意且悠閑。
嬰兒枕寓意是祈求多子多孫為意,又因為它的做工精細,造型精美,所以被世人所喜愛。
七、早春圖《早春圖》的作者是北宋宮廷畫家郭熙晚年之作,畫于神宗壬子年,如今也是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顧名思義,《早春圖》描繪的内容是寒冬漸去,早春即來的山中景象。
冬去春來,萬物複蘇,樹發了新的芽,小溪潺潺流淌,泉水淙淙而下。
淡淡的霧氣從山頂彌漫開來,明明是層山重巒疊嶂,卻若隐若現留白給予觀者無限遐想。樹枝細軟而尖銳,每一枝都是向上努力生長的樣子。仔細看山間水邊的人們的活動給這幅畫增添了些許生氣,這就是畫中所展示的東西。
仔細剖析,畫精細的地方在于體現了北方早春時節山的雄偉之勢,甯靜和生機勃勃相呼應,妙哉。
八、快雪時晴帖《快雪時晴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行書作品之一。乾隆皇帝對此迹愛不釋手,視為珍寶。
此貼在日軍侵占中國東北之後,随着第一批重要文物南遷至貴陽省安順市。1949年初被帶到台灣,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館内。
《快雪時晴帖》全文共四行二十八字,因此被稱為“28骊珠”。乾隆皇帝将《快雪時晴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王洵的《伯遠帖》并稱為“三希”,并且将此貼排在三貼的第一位。
帖子的内容則是一封問安信,由于下雪了,雪過天晴之後,王羲之向老友問安。
王羲之的真迹如今已經失傳,這件書迹是後人能看出原本面貌的摹本,故而十分難得。
九、五彩龍鳳大盤五彩龍鳳大盤是明神宗萬曆時期的作品,高4.6厘米,口徑30.3厘米,足徑20.3厘米。這個作品的寓意以吉祥如意為主。
對稱式的設計雜亂中又透露出整齊,交相輝映的龍鳳呈祥對應着主題,纏枝番蓮亂中有序的分布,拘謹的勾勒出外形并且染色。
色彩均勻且複雜,喧嘩且多彩,一時間成為特色。
十、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春望的水墨畫,這幅畫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曾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國寶級别的文物。
這幅畫是黃春望為其師弟鄭樗所繪制,“身世坎坷”,曾因焚畫殉葬事件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剩山圖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另一部分無用師卷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館。
畫中山水相得益彰,賦予了這幅畫極大的生命力。而且黃春望不拘泥于形式,雖然這幅畫由六張紙接裱而成,但他并沒有按照每一張紙的大小來分配,而是憑着思緒飄舞,自由創作,可遠觀,亦可近看,變幻無窮。
-END-
【文|遠征女孩 】
【編輯|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