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介紹了惠州市的十大旅遊景點,今天我們更細的介紹下惠州博羅的十大旅遊景點!
1、羅浮山 AAAAA
羅浮山又名東樵山,是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嶺南第一山.漢朝史學家司馬遷曾把羅浮山比作為“粵嶽”。擁有九觀,十八寺,三十二庵.它位于中國廣東省惠州博羅縣的西北部,橫跨博羅縣、龍門縣、增城市三地,總面積260多平方公裡,和位于中國廣東省佛山市境内的西樵山是姐妹山。羅浮山的主峰是飛雲峰,海拔1296米。其山勢雄渾,風光秀麗,四季氣候宜人,是中國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避暑勝地,被譽為“嶺南第一山”。北宋蘇東坡曾在這裡作下“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而使羅浮山聞名于世。葛洪,黃大仙,鮑姑,呂洞賓,何仙姑,鐵拐李等神仙都曾留過勝迹.
相傳古時隻有羅山,浮山從東海浮來,倚于羅山東北,由鐵橋峰相連,故名。據《雲笈七簽》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記載,羅浮山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山中有七十二石室、十八洞天、四百三十二峰巒、九百八十瀑布與飛泉,原有九觀十八寺二十二庵等道教與佛教宮觀寺院點綴其間,曆來許多文人墨客、方士道人紛紛前往山中遊覽、隐居和-,為其作賦吟詩,歌頌贊美,如陸賈、謝靈運、李白、杜甫、李賀、劉禹錫、蘇東坡、朱熹、葛洪、陸修靜、楊萬裡、屈大均等人。東晉年間,著名道教理論家、煉丹家、醫學家葛洪入于山中修道煉丹,采藥濟世,著書立說,創建九天觀、黃龍觀、沖虛觀、酥醪觀、白鶴觀。葛洪居山積年,優遊閑養,筆耕不辍,著述極豐,他繼承并發展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煉丹術,總結了自己在研制金丹過程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撰寫而成《抱樸子·内篇》一書,既确定了我國的神仙理論體系,又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從而使羅浮山逐漸成為嶺南道教名山。據《羅浮山志》所載,秦漢時神仙家安期生曾至山-,宋代著名道士白玉蟾亦曾在此修道傳教。羅浮山中至今名勝古迹衆多,自然風景秀麗,其中道教的主要有:沖虛觀、黃龍觀、九天觀、酥醪觀、葛洪煉丹竈、仙人洗藥池、飛來石、遺履軒、會仙橋、蝴蝶洞、朱明洞、飛雲頂、華守岩、升仙岩、劉仙岩等等,尤以沖虛觀最為著名,現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屬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五礦·哈施塔特旅遊小鎮 AAAA
五礦·哈施塔特旅遊小鎮,位于博羅縣羅陽鎮。五礦集團借鑒奧地利建築風格,以奧地利哈爾施塔特小鎮為建築藍本,結合本地特點,傾力打造了一座五礦·哈施塔特小鎮,占地近100萬平方米,三面環山,内擁17萬平方米原生内湖,将濃郁的奧地利建築風格和歐陸人文風情完美融入當地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之中,不出國門仿若置身奧地利童話當中。景區内現有奧地利風情商業街、公主花園、咖啡廳、西餐廳、音樂廣場、啤酒廣場、文化廣場、1786禮堂、歐式木屋、踢踏銅像人、夢之樹、俪影大道、哈施嗒特大道、哈施嗒特鐵橋、8632鐵橋、湖邊碼頭等。
五礦·哈施塔特旅遊小鎮自2012年3月啟動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期間,五礦不斷加大景區基礎設施、景點景觀、旅遊娛樂項目、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先後投入了20多億元建設了特色酒店、糧食商業主題街、别墅區、大教堂、遊客服務中心、文化廣場、生态濕地公園、主題餐廳、五礦.哈施塔特旅遊大道、環湖步行道、水上娛樂區等一批旅遊接待基礎設施;現正籌建五星級主題酒店,優化公共休息設施、旅遊安全防護設施、導視系統以及環湖旅遊步行道改造工程。經過一系列的綜合升級建設,景區的硬件基礎設施及服務體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景區旅遊檔次得到全面的提高。遊客來到五礦·哈施塔特,可以不出國門,就可深深體味到遠來的奧地利歐陸風情與中國傳統文化、嶺南文化交融碰撞的奇妙美景。
3、秋楓寨
秋楓寨位于博羅縣公莊鎮官山,面積近萬畝原生态木林,工程總投資近10億元(民營獨資),按照國家4A級風景區标準建設,規劃總面積約為3.65平方公裡。
旅遊區選址地緊靠珠三角核心城市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惠州及港澳地區等,通過廣惠高速、廣河高速、仁深高速等緊緊相連,處于環珠三角一小時旅遊圈内,交通便利。公莊鎮區位優勢突出,旅遊資源豐富,擁有良好的大自然旅遊資源。秋楓寨旅遊區位于壩子村上坪,氣候宜人,大自然山水風光豐富、山青水秀,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适宜養生。
秋楓寨旅遊區目标定位為:珠三角最具魅力的森林溪谷遊憩地;産品定位為:觀光 休閑 度假;産品設計基調為:生态觀光 度假休閑 康體養生 農業觀光産品。旅遊區以山水資源為載體,發揮良好的生态休閑特質,營造輕松、自然、回歸的環境氛圍,打造山水休閑度假勝地。
4、雷公峽漂流
象頭山雷公峽漂流全程長約4.5公裡,漂流時間約2小時,由專業的建築公司設計、施工的漂流河道落差近100米,河道大小落差十多處;峽谷入口有一座容量達300萬立方的中小型水庫。河道水質好,水量充足時而奔騰直下、激流澎湃,時而回旋幽谷、心曠神怡。漂流河道途經20多個自然景觀。沿途十裡竹廊扶風相掩,高含量的負離子幽谷空氣清新,清澈的溪水散發着自然靈氣,讓人置身于仙境一般,将讓您領略“熱情穿越、仙境暢遊”的獨特神韻。
雷公峽漂流景區位于博羅泰美鎮—著名的惠州市象頭森林公園内,象頭山森林公園景區内群峰疊翠、雲缭霧繞、絕谷幽岩、仙壁神石、奇花異木、珍禽靈獸,自宋代起就吸了無數遊人前來觀賞。到達後參與漂流項目。象頭山雷公峽漂流之源頭起于上嶂水庫,是一個集觀光、娛樂、漂流探險于一體的綜合性漂流景區。
5、朱明洞天
朱明洞天位于羅浮山,是羅浮山十八洞天之首,是道教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洞天是道教的稱謂,朱明洞天原意為“朱明耀真之天”。 朱明洞天由象山、獅山、梅花山、馬山環抱。前臨溪澗,背依青山,林木參天,環境幽雅,仿如世外桃源,是羅浮山風光精華所在。
朱明洞天有呈拱形的洞門,坐北向南。門楣有楷書“朱明洞天”四字。洞内大洞套小洞,還有古建築等名勝古迹。
秦朝時安期生曾在此尋找長生不老藥。漢朝朱真人在此建朱子庵設朝鬥壇,-太清神丹。東晉葛洪在此煉成九轉金丹成道。宋朝時,有人在朝鬥壇挖得銅龍六條、銅魚六條,置觀内為鎮山之寶明朝曾城人湛若水在此建精舍講理學。是羅浮山核心景區人文景觀最為豐富的景區。
解放後,部隊曾在此建元帥樓,-、-等七位元帥曾在此療養。
6、龍花洞客家文化村
龍花洞客家文化村位于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湖鎮響水下洞村。項目占地總面積1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總投資約1.5億元;分三期開發.文化村地屬珠三角邊緣地帶羅浮山脈。東南與惠州、惠陽連接; 東北與河源、紫金相接;西北與增城、龍門相鄰;西南與東莞相依。毗鄰廣州、深圳、港澳,車程均在兩小時之内; 廣汕公路貫穿而過,與205、324國道連接;廣惠、惠河、廣河高速境内交彙,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龍花洞客家文化村集熱情漂流、瀑布酒巴、溫泉水療、戶外拓展、生态别墅、商務會所、會議中心、度假酒店、民俗文化、特色購物、科教種養等項目為一體的綜合型多功能生态旅遊度假景區。景區分期實現食、住、娛、遊、購一條龍服務;并規劃構建成為粵東文化度假旅遊的一顆璀燦明珠。
7、華首寺
華首寺又名華首台,位于羅浮山西南麓,背倚孤青峰,踞高臨下,兩翼有山環抱,稱左青龍,右白虎,是著名的佛教勝地。唐朝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奉旨興建,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據說當年有500花首真人聚集此地面得名華首寺。明萬曆年間,羅浮山佛教興盛,有十八寺,華首寺被稱為“第一禅林”。羅浮山佛道并存,和睦相處。興盛時有九觀十八寺,十八寺中以華首寺為第一禅林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距今1259年。相傳有500華首真人會集于此而得名。沖虛觀、黃龍觀、華首寺連成一線,作為道佛信徒、香客朝拜地,成為核心景區。
8、明月寺
明月寺位于博羅縣石灣鎮,屬羅浮山五寺之一,堪稱羅浮第一寺。
明月寺唐朝時,佛教盛行。唐天寶三年(744年),唐玄宗敕立明月戒壇于羅浮山延祥寺。後來,“明月戒壇”刻石立于鐵場,鐵場成為東江中、下遊一帶出家僧人剃度受戒之所。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僧人釋守容在鐵場建寺,因掘地得到“明月戒壇”刻石,遂取名明月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是一座名符其實的千年古刹。
明月寺建于羅浮山南麓,鐵場東北至高處,座北朝南,布局為三進院落,依山勢次增高,寬60多米,長90多米,總面積約10畝地。四周圍牆高築,古木成蔭,叢叢花卉,樹樹梅花,五株九裡香更是沁人心脾。寺門前原建有石牌坊一座,上刻“羅浮初地”四個大字,牌坊對聯為:“羅浮聳具瞻堂構尊嚴仰止景行沛國聲名千古重,歲時供薦享冠裳環集俊斌越隊考恩俎豆萬年光。”旁邊原豎石碑一塊,上刻“梅花故地”四字。因古時遊羅浮山者,必先泊宿明月寺,再遊曆于羅浮山,明月寺故有“羅浮初地”之譽。
9、沖虛觀
沖虛觀位于廣東羅浮山北麓朱明洞南。原址為東晉道士葛洪所建四庵之一的南庵,名曰都虛。虛洪升仙後,晉安帝義熙初(405年),改建為葛洪祠,以示紀念。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6年)擴建,易名為“葛仙祠”。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又賜名為“沖虛觀”。以後曆代均有修葺。現為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重修,是全國重點道教寺觀之一。
總建築面積4400平方米,平面呈四合院布局,觀内有殿宇五重,分别為靈官殿、三清殿、黃大仙殿、呂祖殿和葛仙殿。主體建築由平台、山門、天井、三清殿、葛仙祠、兩庑及膳堂組成。山門、三清殿、兩庑齋堂均為懸山式屋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擡梁與穿鬥混合式梁架。屋脊、内外博風、牆體均飾以大量的灰雕、陶塑、壁畫,題材包括人物、花、山水、博古、書法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三清寶殿是主殿,重建於清光緒年間。殿内主供三清尊神,張道陵、葛玄、許遜、薩守堅四位真君陪祀。兩側又分别設有精緻神龛,東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西奉太乙救苦天尊。整個殿堂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黃大仙殿内供奉葛洪的弟子黃野人。黃野人為廣東東莞人,随葛洪在羅浮山煉丹修道。一日外出回來,葛洪已經升仙,隻留下丹藥一粒,他服後成為地行仙,常在人世,為百姓治病,後人尊為“黃大仙”。
如今還有葛洪的許多遺迹。其中葛仙殿後有葛洪建造的丹竈。丹竈旁原有蘇東坡書“葛洪丹竈”四字,已泯滅。現在所刻的“稚川丹竈”四字乃是清乾隆年間廣東提學吳鴻重題。觀内還有一個八角形的水池,是葛洪的“洗藥池”。據載,葛洪時常為民采藥,這池便是他洗藥草的地方。最神奇的是觀内的“長生井”,據說是葛洪煉丹時取水所用。這口井長年不枯,井水能治病,昔日名曰“神仙水”。有首古詩贊道:“傳聞地獻寶,靈液出鳳草。每日汲三升,何必安期棗?”意思是經常飲用此水,可保長生,因此留下了一鬥米換一鬥水的傳說。這是沖虛觀“三奇”之一。
另外二奇分别是:沖虛觀主殿三清殿周圍大樹環繞,屋頂卻無落葉;觀内無蜘蛛結網。此“三奇”至今仍吸引着不少人去探究謎底。
沖虛觀掩映在蒼松古柏之中,環境清幽,是羅浮山風光的精華所在。
10、會仙橋
會仙橋是一座單拱石橋,寬2.9米,高3米,面為青麻石條砌成,柱頭均雕有花紋承四方體。
相傳紹聖元年蘇東坡到羅浮山,酒後巧遇一村姑,詩興起,吟到“尋幽探勝入羅浮,乘醉策杖覓歸途。雨後山花香更美,村姑回眸勝仙姑“的打油詩。村姑見其放肆,回敬道:“東坡遊罷過西湖,舉杯邀月作狂徒。是非隻為多開口,記得朝廷貶你無。”東坡頓時心頭一驚,知遇仙姑,待回頭去尋找時,卻突然傾盆大雨,溪水暴漲沖走了回去的木橋。正遇鐵拐李路過,把鐵拐變成一座橋讓蘇東坡過了溪。後人為紀念蘇東坡與何仙姑、鐵拐李相遇而建此橋以作紀念。
橋闆正中刻有“會仙橋”三字,是台灣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于清宣統三年所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