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家訪内容?據報道,上海近期出現了小學家訪的新形式——“咖啡館式家訪”班主任事先選擇一家咖啡館,家長三人一組,在規定的一個小時内前往“喝咖啡”當然,也有選擇快餐店等其他公共場所的如此規定地點、規定時間的“集約家訪”,引起熱議,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談心家訪内容?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據報道,上海近期出現了小學家訪的新形式——“咖啡館式家訪”。班主任事先選擇一家咖啡館,家長三人一組,在規定的一個小時内前往“喝咖啡”。當然,也有選擇快餐店等其他公共場所的。如此規定地點、規定時間的“集約家訪”,引起熱議。
據了解,不少學校目前都規定了家訪完成率,甚至要求百分百覆蓋,班主任為追求辦事效率,選擇給三家“集體面試”,也屬情有可原。更有人坦言,在傳統家訪中,家長不但需要費心費力地整理屋舍,還有不少堅持留飯、包“信封”、送卡;遇有滔滔不絕者,也不好意思打斷人家的話匣子,隻能推遲其他家訪計劃;個别家境不佳或有難言之隐的,其實也不願請班主任來,以免雙方尴尬。
可以說,上述種種緣由,均能幫助我們找到“咖啡館式家訪”的存在土壤,理解班主任及家長的現實處境。往小處看,這是創新形式,方便工作,提升效率;往大處論,是拒腐倡廉,平等民主,純然師風。可是,班主任也不能忘了“家訪”的本意。
我國的傳統教育是私塾制,老師就在雇主家中(或宗族、村落)傳道授業,并無“家訪”一說;直到現代班級授課制建立後,學校選擇以“家庭訪問”的形式,增強對學生個體差異的了解。近年來,随着數字技術的普及,“微信家訪”“QQ家訪”等時髦概念叠出,其實質均無異于“咖啡館式家訪”。當流水化和程式化的“家訪”出現時,教師關心和尋解的就不再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了,而是在浮光掠影中追逐所謂效率。
更重要的是,家訪的現實基礎,是建立在場景性、獨特性與主體性的共融互生之中的。在現代心理學視域下,孩子的生長離不開具體環境,甚至可以說其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同時,不同的後天環境與不同的先天基因相組合而造就不同的個性、興趣和特長。所以,當教育界一再強調回歸“兒童立場”、尊重“兒童主體”時,家訪恰如一條紐帶,幫助老師從家庭教育的源頭與學校教育的表現之間,發現一條家校溝通之路。
我們再來看“咖啡館式家訪”,短短一個小時内,三個異質的家庭需要在脫離具體情境的環境下,完成高密度的信息交流、情感溝通、尋解症結的三大任務;與此同時,不要忘了在陌生的社交場合下,人們基于私密、羞醜、緊張等因素而造成的忌口、失實等選擇性表達的可能。
“咖啡館式家訪”其生成雖然有着種種客觀掣肘的因素,但恐非正常的家校溝通形态。家長與老師的溝通、信任、配合難以速成,更談不上批量化、公式化的規模複制。家訪,還是需要每一個教師到實地去看、去聽、去投入、去實踐。
(作者邱磊,系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7年08月17日第2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