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學習這件事情,中國家長的關注程度非常高,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的優先級僅次于孩子的生命健康安全,尤其是初三、高三兩個階段,用老師的話來形容就是:"隻要學不死,那就往死裡學",看似不人道的做法,卻得到廣大家長的全面支持。
可對于有些孩子來說,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們不愛學習,有時候甚至會出現逃學的行為。
對于孩子的這種表現,家長肯定是不接受的,"怎麼可以不學習,那哪裡還有未來?"為了讓孩子重新回到學習的陣地中,家長想出種種手段,從好言相勸到物質獎勵,從批評教育到強勢逼迫,目的永遠隻有一個:孩子必須努力學習,這一點是不可能改變的。
父母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然而,他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如此高壓狀态下,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産生了一些變化,最常見的莫過于"齊加尼克效應"。
所謂"齊加尼克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指當一個人由于工作或者其它事情帶來的壓力,導緻其心理上産生過度緊張感的一種心理變化。
齊加尼克為此專門做過實驗,他将受試者分為兩組,布置了一樣的工作,不過在實驗進行過程中,任由一組成員順利完成工作,卻想方設法阻止另外一組成員,最後分别檢測受試者的心理變化。實驗結果對比非常鮮明,在明知道這隻是一場實驗的情況下,後一組受試者當中依舊有許多人出現了焦躁表現。
同樣的道理,當父母強逼着孩子學習時,同樣會産生類似的負面影響:
1、孩子處于暴躁狀态,叛逆情緒嚴重
"你煩不煩啊,我這不是在看書呢嗎?"面對母親的催促,小吳感覺非常不耐煩,莫名有一股火氣湧上心頭,讓他看到父母就感覺不爽,非常想做一些事情刺激他們一下。
孩子如此表現并不稀奇,一方面這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有學業沒有完成,哪怕厭惡,可從内心深處知道自己無法反抗,另一方面,父母的不斷施壓讓他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重,由此産生的負面情緒反饋,讓孩子們一步步走向"發狂"。
在《發展心理:兒童與青少年》一書中,對孩子的性格有這樣的評價,所有孩子都像是一隻刺猬,當他們發怒的時候,全身的刺都會豎起來,這種情況下,你要想靠近,要麼活該被紮,要麼順毛将刺撸下去,當然,還存在一種極端的做法:強行将刺拔了。
心理有壓力,人都會變得暴躁,這是成年人都無法逃避的現實,更何況是孩子?這種時候,倘若父母不去安慰孩子,反而變本加厲找他們的麻煩,之後會發生什麼,誰都無法預料。
2、長時間不間斷的高壓,導緻其患上神經衰弱症
"齊加尼克效應"很典型的一種并發症,患者多為腦力工作者,當然也包括學生,腦力勞動的特殊性質,讓孩子們心裡的負擔一直都得不到緩解(隻有考試才能做周期性總結),久而久之,他們開始出現用腦過度、神經敏感、不可逆性疲倦等症狀,最後演變成"神經衰弱症"。
一旦出現這種症狀,問題将變得非常棘手,雖然從醫學角度來說,神經衰弱症與精神科聯系比較密切,但是它卻能在生理上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狀況。
比如患者往往會出現内分泌紊亂、免疫力下降、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變化,最關鍵的是,神經衰弱症一天不治好,這些生理疾病就一天不愈合。
大人也許可以頂着高壓堅持工作,身體能撐得住,可孩子不行,他們會在很短時間内病倒,哪怕意志上想要堅持,可學習效率依舊非常低下,萬一遇到心理敏感度較高的孩子,出現意外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關于這一點,高三階段的孩子身上最為常見,每年都會出現幾個因此辍學或者搞極端行為的,希望家長們能引以為戒。
3、學習态度日益消極,以完成任務的心态在生活
美國作家Dixon在《改變兒童心理學的20項研究》中講,父母想要讓孩子改掉某種習慣,最重要的并非教會他們如何去做,而是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原本的做法是錯誤的。
不可否認,有些壓力是良性的,他們能夠提高孩子的鬥志,讓他們主動去學習,可陷入"齊加尼克效應"的孩子卻并不會出現這種表現,他們往往更像是機器,完全是按照父母的指令在生活,"艱苦學習"隻是為了完成父母的任務,與興趣、價值觀完全沒有聯系。
有人說,學習這種事情本來就沒孩子喜歡,隻要結果好就行了,事實并非如此。有人專門研究過"尖子生",發現他們對于學習的态度與"差生"存在本質上的差别,尖子生認為,解決難題可以給他們帶來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又能消除學習帶來的心理不适,所以他們才能長時間保持學習狀态。
而抱着"完成任務"心态學習的孩子,是不可能從學習中享受到這種感覺的,心理壓力越大,學習态度就越消極,而态度越消極,效率就越低,取得的成果就越小,最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不難看出,"齊加尼克效應"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那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孩子在學習上陷入該境況呢?
想要解決"齊加尼克效應",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下手
從本質上來說,"齊加尼克效應"隻是一種緊張感,與憤怒、煩躁、高興等情緒類似,想要解決它并不困難。
1、利用情緒分流原理,打破糟糕的心理現狀
壓力醫學學會行為醫學主任布魯斯·門羅認為,想要戰勝"齊加尼克效應",關鍵在于讓自己感受到控制感,也就是去完成一些能輕松完成的事情,像洗衣服、拖地、整理房間等等,這些看似毫無意義的行為,卻能讓人感受到"滿足",生活還在掌控之中,那麼就不需要過分擔憂。
根據情緒分流原理,完成小事帶來的愉悅,會沖淡之前的心理壓力,盡管原本的難題實際上依舊沒有任何進展,可孩子糟糕的心理狀态被打破,他們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态度去重新面對生活。
若手法獨到,不良壓力還會演變良性動力,促使孩子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2、抓住問題的本質,從根本上下手解決
孩子是因為不愛學習被父母批評,這才發生"齊加尼克效應"的,那我們就來解決學習這件事情。許多人一聽到"解決學習難題",就覺得假大空,紛紛叫嚷,學習哪有那麼好解決的?要能解決,就不會變成這一步了!
學習真的有那麼難嗎?也許是很難,面對一堆不認識的知識,明明不會,卻還得咬着牙往下看,結果越看越困,越看越忘,明明時間花了,最後卻一無所獲。
針對這個問題,給大家提供一個小技巧,叫"計劃分段解決法",這也是北大學霸給出的一種方法:讓孩子将學習上遇到的難點一一列出,然後找專門的人去協助解決(注意不要讓孩子自己解決)。
在此期間夾雜着簡單學習任務,比例控制在3-1,通過不間斷的刺激激發孩子學習的欲望,當他們享受到解題快感時,心理壓力自然會消失。
3、學會自我放松,人活着一切都有希望
每當我見到有孩子選擇自殘或者輕生時,内心都為之感到可惜,他們的人生還沒有真正開始,卻已經宣告結束,很喜歡《人性的弱點》中的一句話,逃避是最懦弱的表現,人活着,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學習辛苦?父母不講道理?感覺生活全是痛苦?也許這些都沒錯,可你是否想過,自己能不用賺錢,安心學習,本身就是一種享福,無法想象?可以去當地舊城區找一找,生活真正的苦遠非書中描述的那麼輕描淡寫,累到吐血本就不是誇張手法。
當然,父母也得注意自己的心态
孩子不努力學習,這肯定不行,但它并不意味着每一個成績不好的孩子就不曾努力過,用結果定性過程,這是"強盜邏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學習的天賦,這一點必須要承認。
而學習不好,未來也是可以出頭的,也許過程困難了一點,淘汰率也比較高,但要是能從這裡面"殺出來",孩子的成就要比那些所謂的"高材生"要高很多,要知道,哪怕考上大學又如何?數據顯示,75%的大學生在畢業之後,幾乎用不到大學知識,唯一好使的就是那種文憑。
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正是那張文憑,讓他們無法完全放下身段,以至于很多人在不适合他們的崗位上一直浪費時間。
總而言之,在給孩子施壓的時候,父母要注意一下手法以及孩子的承受極限,相對于身外之物,孩子本身才是最寶貴的财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