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台上》上映了,無論票房與口碑來都差強人意。
再加上首映時被台下觀衆噴為“爛片”的事件,《陽台上》仿佛坐實了“爛片”的标簽。
看完《陽台上》後我非常理解那個罵爛片觀衆的心理,這是一部優缺點都十分明顯的電影,其中的生硬之處也無需辯解。
除此以外,當我們觀看一部電影時,前期的宣傳,旁人的議論,包括自己的觀看水平使得對一部電影的評價千差萬别,而《陽台上》更是如此,這是一部注定引起争議的電影。
《陽台上》有一個極好的開頭,有着濃郁的現實主義基調。狹窄的弄堂,操着上海話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為張英雄慶祝生日,在膠片的質感下,還原了上海老城區普通人家的風貌。
當負責拆遷的陸志強來說服張英雄的父親接受拆遷時,鏡頭巧妙地利用的前景,遮擋了大量的空間,将家中狹小、閉塞的環境體現出來,從側面也反映了陳英雄家的貧窮。
當父親不幸離世之後,張英雄與母親搬到了舅舅家,寄人籬下,受盡冷眼。
此時張英雄的形象建立完畢,他是個愛玩遊戲的沉默少年,什麼事都不在乎。
沒有工作天天醉心于遊戲,懦弱、壓抑、木讷,是父親眼裡“沒出息”的兒子。他現在最大的目标是報複導緻父親死亡的陸志強。
影片劇情發展到三分之一處,人物的性格、阻礙、動機通通交代完畢,可謂是一氣呵成,而此後電影的畫風卻完全變了。
這裡就要提到同時擔任女主與出品人身份的周冬雨了,如果是沖着周冬雨來的,那你可能要大失所望了。
周冬雨在這部電影了可不是一個“大女主”,她的戲份加在一起估計隻有二十分鐘,其中大量的都是男主“窺視”的遠景。她在影片裡更像一個符号,她的行動很多是在男主窺視下展現,是陳英雄躁動心理的外化。
由此也造成了影片一個巨大的割裂,那就是兩種風格的相互矛盾,貫穿全片的是現實主義基調,而到了周冬雨的段落卻有着“小清新”的色彩。
特寫的凝視、男女的前後腳跟蹤,逆光,慢鏡仿佛穿越到了台灣青春片。
但說真的這部電影的愛情元素少的可憐,所以帶着看文藝愛情電影進影院的觀衆罵街也不出意料了。
同時電影呈現方式也太過單一,幾場“窺視”戲太多重複,基本都是透過玻璃凝視着陸珊珊(周冬雨飾)的生活細節,鏡頭語言、調度毫無特色。
跟蹤父親陸志強,鏡頭在張英雄的背後穿越漫長、幽暗的街道,一路上劇情毫無起伏,隻是跟蹤,讓人昏昏欲睡。
到了影片中段,風格割裂,劇情貧乏的缺點一下子暴露了出來,此刻的木兄有走出電影院的沖動。
而轉變也恰恰發生在此刻,導演張猛在這個漸趨貧乏的故事裡藏了一段荒誕的情感,這發生在張英雄與東北紅發小哥之間。
影片花了大量時間表現了兩人的情義,從最初的紅發小哥鼓勵陳英雄複仇,到勸他搬出來住。他與小哥的情誼由此建立。
而此後,騎着摩托的兩人前心貼後背,穿越隧道的情節仿佛在緻敬《堕落天使》裡的李嘉欣與金城武(可以自行與影片中對比)。
如果說這是暗示,那明示就是張英雄電腦的那張壁紙,這是細節性的暗示,那是王家衛的《春光乍洩》。
陳英雄有着于性的無知與萌動,一面是與紅發小哥的同性暧昧,一面又将自己的躁動展現在“窺視”陸珊珊的身上,這種躁動關于青春,關于性取向。
而藏在故事背後的不止是這段“同性關系”,更有張猛一向對底層的關懷,影片中生鏽的“東方皇帝”巨輪正象征着陳英雄與東北的紅發小哥,兩人在船裡交換理想。
陳英雄想有房,有退休金,有老婆孩子,而紅發小哥卻想像許文強一樣成就大事業,死在百樂門。
即使在卑微的生命也有自己的夢想,“東方皇帝”就是他們的樂園,他們像歌星一樣站在舞台上唱着《浪子心聲》,這樣的場景令人淚目。
青春的躁動,底層的迷茫混雜在一起,張英雄在紅發小哥的慫恿下趕出了偷竊的勾當,但這并不尊崇他的内心,最終與他鬧掰。
憤怒的他準備最後的報複,但了解到一直仇恨的陸志強也是一個養活着智障女兒的普通人時,他停止了複仇。
身為社會的底層與普通人,大家都不容易,又有什麼深仇大恨需要互相傷害呢?
最後張英雄與陸珊珊正面相對,并未幹任何出格之舉,他扔掉了自己的複仇的刀子,走向前方,這個躁動、迷茫的底層青年完成了自我成長。
底層關懷、年少躁動。張猛将兩大主題藏在了《陽台上》的背後,這是一部長短闆都非常明顯的電影,而短闆很大程度就是由這種“藏”所造成的,但也許這種“藏”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吧。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