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情商母親給兒子的忠告?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這是大多數家長都很頭疼的事情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困難,可以說是難者不會,會者不難,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一位高情商母親給兒子的忠告?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這是大多數家長都很頭疼的事情。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困難,可以說是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怎麼才算愛上學習了,也就是愛學習的外在表現是什麼,最直觀的表現應該就是孩子能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不用大人催,也不用大人逼。
接着我們要再想一下日常生活中,孩子什麼情況下會自覺主動地做事情呢?自然是孩子在做自己喜歡事情的時候。
這時候,不用家長催,也不用家長逼,甚至家長攔都攔不住。所以要想讓孩子愛上學習,家長就必須圍繞孩子的興趣做文章,用孩子的興趣作為指揮棒來引導孩子愛上學習。
換句話說,我們要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把他的狀态調整到做他喜歡事情時候的狀态。我們要把學習和孩子的興趣結合起來,融合在一起。
當然思路很簡單,但是剛開始做的時候并不會簡單。因為從催逼這種大棒式教育轉換成啟發引導的教育模式,除了需要家長更多的耐心和贊美,還需要家長掌握一些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理論知識,對孩子所處年齡段的生理、心理以及大腦發育的特點有所了解,才能引導好孩子。
比如說同樣的話,外人說的孩子會聽,但家長說的就不會聽,非要跟家長對着幹。如果了解這是孩子大腦發育特殊階段非常正常的需求,家長跟孩子之間就會少很多對抗,溝通和引導起來也會順暢得多。
今天《讓孩子愛上學習系列》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應該起到怎樣的作用。
萬丈高樓平地起,再高的建築都是一層一層蓋起來的,我們都見過建築工人如何一層一層建高樓的,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就是腳手架。
每當要蓋新一層樓的時候,工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搭建腳手架,然後借助腳手架進行各項施工。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就是孩子最好的腳手架。心理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最近發展區。
這個區域,孩子現在靠自己還不能達到,但是如果有家長作為支架幫助就有可能到達。
就像孩子三歲前咿呀學語的時候,家長不厭其煩地給孩子示範某個單詞,幫助孩子找到說話的感覺。
一旦孩子有一次學着家長說出了單詞的時候,這就是在家長的支架輔助下,孩子夠到了最近發展區。
多重複幾次,孩子随後就會自己獨立地說這個單詞,而不再需要家長的幫助了,這時候,原來孩子夠不到的最近發展區就變成了孩子自己的當前發展區。
家長的作用就像腳手架一樣,新的樓層建完以後,之前樓層的腳手架就會拆掉并又在下一個樓層繼續搭建新的腳手架。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不知道是從幾歲開始,家長就不再像三歲之前那樣想盡辦法制造各種支架幫助孩子,而是開始給孩子講各種道理,描述别人家的孩子多麼優秀,數落孩子的各種缺點,期望這樣能讓孩子産生學習的動力。
殊不知,隻有在孩子願意學習的情況下,你給他講道理他才聽得進去,就像他做自己喜歡事情的時候,你給他出謀劃策,自然會欣然接受。
但如果孩子的興趣還不在學習上或者學習對于他有一定難度,你光給他講道理而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架幫助,隻會讓他産生逆反心理,把你的良苦用心當成是唠叨,久而久之,事與願違,開始産生厭學的心理。
既然孩子對于喜歡的事情會非常投入和專注,那麼家長隻需要想辦法利用各種中介物活動作為學習支架,幫助孩子将學習狀态調整到跟平時做喜歡事情的狀态一樣,那麼孩子就不會再将學習當成一件痛苦的事情,自然也就會愛上學習。
這種狀态重複次數多了,就會内化成孩子的一種習慣,成為孩子新的發展區,形成良性循環。
在孩子三歲之前,大多數家長都是偉大的教育家,世界上沒有哪個老師會比家長對孩子更有愛心和耐心了,但是三歲之後,望子成龍之心迫切,愛心還在,但越來越缺乏耐心,讓孩子慢慢失去學習的興趣,孩子學習進入惡性循環。
打破惡性循環的關鍵就是利用孩子現有的各種興趣,将學習内容融入進去或者将學習變成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形式,同時根據孩子所處年齡段的生理,心理以及大腦發育階段的特點,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引導,久而久之,自然就會讓孩子愛上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