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漢中殡葬風俗

漢中殡葬風俗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5-20 16:37:13

漢中殡葬風俗?阆中喪葬禮儀淺識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漢中殡葬風俗?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漢中殡葬風俗(阆中喪葬禮儀淺識)1

漢中殡葬風俗

阆中喪葬禮儀淺識

阆中自古為巴國故地,巴人民風勇猛剛烈,質樸淳厚。“古人雲:生死為大矣,豈不痛哉”,生,自然是生生不息,添丁加口,喜不自勝。死,是靈魂升華,人神交融。阆中向來注重人與神的交流,人極樂升天,靈魂遊走三界,其禮儀不可不謂繁文缛節。但幾千年民族融合,文化各取其長,傳承下來的喪葬禮儀很難說是巴人文明,但肯定說,文化漸變是非常漫長的過程,追思過往,記住根之所在,本文就阆中曾經有過的喪葬禮儀淺說一番,權當飯後茶餘閑資。

百官到一個地方為官之初,不得不查地方志史,考察風土人情,依情而治,民得治而久安。據鹹豐《阆中縣志》之《民俗》載:“鮮有出入衙門,交結吏胥、包攬詞訟、武斷鄉曲”此段文字,概述“阆邑士文弱而民質樸,風氣最淳”。但緊接着有一段幾百文字說明:“獨此一節,大為惡習”雲雲,考究其事,是為:“女子既嫁,或與其夫反目,或為翁姑所譴責,因而輕生自盡者,往往有之,女家父母、兄弟糾約内外諸親、男婦,或十餘人,或數十人,至婿家理論,名曰‘人主’”(不同地方叫法不一,有叫“遭混屍”,有叫“當人嘴”即幫人說話的意思)此段文字是說出嫁後的女子,非正常死亡者,娘家都會糾集大量人聚集在婿家鬧事,任意遭賤,吃喝用度數日或數十日,損壞家什房屋,即或是中等人家都可能傾家蕩産,女家若不管不問,說是女家無人,倍沒面子。

老人過世,多以柏木為棺(又稱壽木),底闆和兩邊牆子、蓋為四大闆,整塊木材為好,鑲嵌成木闆次之,假設用香椿木做棺材會遭族人反對,據說香春木吸地氣,等于損人肥己。楠木為棺,少之又少。有錢人家打制棺木,都在年歲康健時為自己做老木,亟待自己壽終正寝,期間,每年用油漆漆刷一遍,有的多達數十遍,棺木已油浸徹底,滴水不漏,壽材堅硬如鐵,不易蠡腐。《保甯府志》載:“以木函盛置于山穴中”指許多地方在懸崖絕壁處為自己鑿修墓室,取名叫“預修家城”,意思是自己終老留存之家。也有靠山而建,為之拱山,墓室,碑一同打造,石碑榫卯結構,可拆卸組合,隻待自已入住,到時碑上文字再行雕刻。由于為自己修建,不惜民力、物力,或自己親力親為,或請能功巧匠,墓室巧奪天工,富麗堂皇。有單墓僅容一棺,有夫妻合墓。墓室比棺木略大,下設滑槽滾木軌道,便于棺木滑進,崖壁喪葬過程艱難,常在山頂系麻繩若幹,膽大心細者系繩于腰,用滑輪将棺木吊入墓穴,再封閉洞口。棺木藏于洞窟不易腐蝕,靈魂不被打擾,工繁且耗資巨大,其它儀式與下叙類同。但常有空穴而不葬者,緣起前後陰陽先生說詞不一,後者陳述墓主不可受其福祿。

窮家小戶,薄木闆為棺,有時趕急,無備用之物,用門闆,拌桶木闆釘而圍之,草草入殓下葬,或葬于亂崗,或入祖上墳茔。

老人咽氣之時,常用三斤半草紙焚燒,名曰“倒頭錢”,也是為索命鬼打的賞錢,即時向親友報喪(有的地方出訃聞),并捅開幾片屋瓦,意為讓靈魂出竅升天。據嘉靖《保甯府志》載:“遭喪乃以竿懸布置其門庭”廣而告之。将死者平卧地上,頭後點盞菜油燈,用鐵犁铧套在老人腳上,名曰“登铧”,意為登上望鄉台一路走好,有彥語為“三天走到望鄉台,看見兒孫哭傷哀”。 把用紙做的車轎燒掉,表示車轎來迎,不受鐵鍊枷鎖之苦。理發、淨身、穿衣入小殓,頭包白帕,身穿七件衣服,五條褲子(單數,五、三不等),多用綿質布料做成的壽衣,最上一件為族新,以綢緞為佳,死者平卧,兩旁置灰包、打狗馍馍。入殓後,棺蓋半掩,置于堂屋中央,棺木再置于長條凳上,棺木下設水燈一盞,意為亡魂在陰間走路敞亮,盛滿菜油,點燃長明,防風加油,倍加小心。堂屋前設置靈堂,便于祭祀,用竹條立以門形框架,用蒼松翠柏樹枝葉裝飾其上,橫額寫“××大人駕鶴西去”,左右寫楹聯一幅,大緻為:“嚴君早逝心猶痛,大父旋亡淚更枯”(祭祖父)、“懿德傳諸鄉裡口,賢德報在子孫身”(祭祖母聯)。再設紙、燭若幹,用各種顔色紙紮成車船、鞍馬,各式人物,青獅、白象,立童男、童女兩側,放金山、銀山一對,高樓大廈一座,設豬、牛、羊三牲之祭,凡陽世所用,應有盡有。前設灰盆,便于燒錢化币,親朋好友前來拜祭,絡繹不絕,作揖再三,上香一柱,化錢幾許。白天迎來送往,夜晚孝子女輪番守靈。

請來陰陽先生,根據老人生卒,以及老伴子女相生相克,确定出殡吉日,看好墓地,下好冥府購地契約文書,朝向坐向方位,案山背山已定,劃線毫厘不差。期間,道場數日,僧人念經超度亡魂,意為功德圓滿,子孫多福多壽,懸幡,放陽燈,陽燈如孔明燈一樣,可以飛升上天,第一天放一個,第二天放兩個……,第七天放七個,燈升空随意飄落,落在哪兒,哪兒就會遭殃,或有無妄之災。《保甯府志》又雲:“殡于别所至其體骸燥”是說有的死者無吉日葬期入土,置厝于公堂、寺舍(窮家置于野外),屍置棺内,無蓋,上覆簟席鬃草,或一月數月,或一年數年,待有吉日,再行入土為安,有時屍體風幹不腐,猶如木乃伊。也有異地而葬,先期借葬(書名稱權瘗)他處,待他日移葬,另有一番繁瑣禮儀(在此不叙)。唐朝房琯從廣漢到長安複任,客死阆中,也曾先期借葬,第二年動遷。

出殡前一夜,親朋齊聚主家,祭祀追思亡靈,族中切帳先生(族中文人,稱支客士)司儀,八方桌置放街沿中央,族長暨族中伯叔高堂上座,娘親舅大上座,各方賓客就坐,先是開孝,到場長輩為挂紅,即是六尺紅布一剖為二,其餘賓客每人發一張白布孝帕,孝帕為六尺白布一剖為二,所有人皆有謂之開普孝。開孝畢,開始訴說老人在世生活待遇,長子先述,依次表白,如受虐待,忤逆不孝者罰跪認錯,罰紙十二擔。司儀唱和“×府××老人祭祀儀式正式開始”,首先:孝男孝女及子孫披麻戴孝進入靈堂前燒錢化币,然後有序跪在院壩中央,其次:行三拜(一拜,再起;二拜,再起;三拜,拜畢)九叩(一叩首至九叩首)禮,孝男女随司儀唱和而動。再次:專人讴誦祭文,祭文為追述老人生平,受得何種清苦,成家立業,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勞苦功高,一一說到,話到動情處,嚎啕恸天,撕心裂肺,間有哀樂奏響、鼓樂雷鳴,俟禮畢,孝男、女方能起身,常用時一、二個時辰,力壯者需墊厚實草紙在膝下,老弱病殘者常常不能堅持到底。紅白皆為喜事,餘後便是戲班登台獻技,通宵達旦。

第二日淩晨,四大天王到墳山挖金坑,深約一尺有八(過深,壘起墳堆不易),如能見五色土為上乘,黃泥土次之,石谷子土再次之,若有水流如注便是不佳。

出殡時,打開棺蓋,親人拜靈,左進右出,作最後告别,用土釘釘棺,謂之入大殓(另說死後三天用釘閉棺為入大殓)。陰陽先生根據親朋屬相決定哪些可扶挽送行,如果家有孕者需回避,不得近靈送行,否則不利小孩。排定秩序,放炮開路最先行,其次是丢下買路錢人,再次是舉引魂幡的人,引魂幡為陰陽先生畫上圖符,寫上亡靈姓名,指引亡靈上路,接着是孝長子端靈牌,次子端遺像,三子拿房子,孝子孫各拿車、船、人、馬。棺木緊随其後,擡棺木為八大金剛,前後用繩套棺木,各設一牛耳前後四人穿扛而擡,也有十二、十六大金剛的,家給富豪,以白綢緞或白布為繩索繞棺木一周,十二未婚男女分兩側反向拉纖,表示扶挽挽留之意。再是舉幡、幛的人随其後,幡幛是親友送的禮儀,一般是一丈二布一匹,用一丈五尺的竹竿,頂端綁二尺四寸橫竹,将幡綁在橫竹兩端,布自然垂下,下端設飄帶,幡中間多以用紙寫成“永垂不朽”、“英名永駐”、“萬世流芳”等字粘在布上,右上豎寫亡靈稱謂,左下寫呈送者姓名,家庭富有的送绫羅綢緞,幡幛多者,兩人擡一竹竿,幡幛層疊擺放杆上。接着是其餘送靈親友一行,鼓樂吹者放置其間。按早已計劃好的路線行駛,有時家離墳山近,路線會有意盤繞行走,謂之遊靈,但有一點是重要的,千萬不能朝主家方向回走。出殡當時,齊鑼号傘,鼓樂喧天,鞭炮轟嗚。清掃房屋,收拾餘物,背灰盆設有專人,稍後上墳山,主人特備封儀。

到達墳茔,棺木置于長條凳上,陰陽先生對着金坑燒香化币,誠意有禮,念念有詞,将陰府購地文書一紙燒去,表示此地已為亡靈購買,别無争訟。八大金剛與四大天王入得金坑,設菜一碟,燒酒一杯,十二人皆狼吞虎咽,争搶吃食,須臾而盡,意為“和坑”,切記吃食不能掉在地上,表示吃的快,主家發的快。馬上燒金坑,用芝麻幹作引表示主家後代芝麻開花節節高,草紙投入内,火光沖天,表示越燒越旺,火燒的目的一是溫坑,表示亡靈入得九泉,免遭冰冷之苦;二是殺蟲害,意為百害不侵。待火熄灰燼,陰陽先生定好荊樁(在柴坡砍得活黃荊木,頭在上,根在下打入土中,墓穴首尾各一,便于定位,若地氣濕潤,荊樁能生根發芽成長),定好方位,八大金剛套繩于棺木,緩緩放置墓穴中,再由陰陽先生将棺木調墨撥正,棺木四平八穩,帖符紙一張在棺木上,上下比劃,念念有詞。贊棺開始,陰陽先生首贊,贊曰:“說贊棺,就贊棺,陰陽先生來贊棺,羅經墨線拿的準,後世代代做高官”。靈堂師贊曰:“靈堂老師來贊棺,藍天玉竹搭金銮,金銀元寶撮箕撮,富貴有餘年連年”。八大金剛選一代表贊曰:“八大金剛來贊棺,鞭炮鑼鼓響連天,步伐協調一緻走,平平安安送上山”。各支鑼鼓選代表贊曰:“青龍白虎兩邊站,朱雀玄武繃好線,蓮花一朵在中間,後代發财皆平安”。各地說詞不一,都是四言八句,吉慶贊美一堆。每一贊棺畢,主家送上禮儀一封,陰陽先生宣布:贊棺已畢,萬事大吉。

開始撒五谷儀式,先備好五谷一升,高梁、大麥、包谷、谷子、粟谷為常備,豆類,小麥皆不能用,孝子孫背向金坑圍一周,雙手背向後牽起衣服,陰陽先生左手持升,右手将五谷抛向孝子女兜着的衣服裡,并念念有詞:“一撒東,子子孫孫坐朝中,二撒南,金銀财寶用不完,三撒西,後世壽高與天齊,四撒北,代代受封稱王爺”。孝子孫接到的五谷越多表示其支脈發旺越大,表示生生不息,永無止境,再将五谷抖落入墓穴。陰陽先生用鐵楸鏟起一鏟土揚撒在棺木上,接着孝子孫依次鏟土揚撒在棺木上,最後是八大金剛、四大天王覆土掩埋,鋤頭鐵楸并用,抛撒成土堆,不可夯築其土。其後焚燒亡靈生前用物,意為生前享用,死後不再念想陽世,以免遺禍家人。

下葬後第一天太陰落山,由孝子上墳山送煙火,連送三天,煙火用一根煙和幹草小把,燒在遊靈路上三分之一處,第二天送到三分之二處燒掉,第三天送到墳山燃燒,另起火堆,焚香燒紙叫上三墳。以死者咽氣那時算起,陰陽先生拟出“七單”,逢七須上墳山燒錢化币,七七四十九天稱為畢七,到一百天要去燒“百期”,将家中留餘的紙錢燒完,待到一周年之際要燒周年,親朋畢至,送上香蠟紙燭,上墳山上香化币,二周年依然如故,三周年相對隆重,這是親朋好友最後一次對亡靈集體燒紙,以後隻得在每年中元節、大年三十燒錢化币,清明節挂墳以示哀思。三年後方可修墳,壘土,搭砌墳台,或立碑祭祀。

事畢,主家設宴款待衆賓客,主家孝男女挨桌依次敬酒,以表謝意,白事雖屬喜事,但很少劃拳行令,待酒足飯飽,離席緻謝而歸。

陰陽先生根據亡靈生辰,咽氣時日,推算是否回陽(也稱回殃、會殃,有的亡靈落得深淵較深是回不來的),回陽就是再回陽世,是亡靈最後一次回家,日子一般定在下葬後第一天或七天(依推算而定),夕陽時開始布置,堂屋及廳舍掃除一淨,堂屋正中置一方桌,四張條凳布置四周,用細篩在桌面和凳子籮上草木灰,桌上擺滿八碟菜品,四方各放兩雙筷箸,兩隻酒杯盛滿水酒,茶水、煙都按八人備齊,此桌為押送亡靈的陰兵、差人飯桌。在堂屋一角另設小桌,菜品、煙酒、茶同前面一樣擱置,隻是數量少,即是單人單桌,為亡靈一位獨享。放置菜品、酒水、煙、茶、筷箸需倍加小心,不得将桌面灰燼整出痕迹,布置完畢,人小心退出,退出時也得用細篩在地面及街沿一并籮上草木灰。在院壩靠檐口處立一丈二尺竹竿,上頂一件亡靈生前所穿的衣服,十二張草紙,用水打濕,間隔一尺貼于竹上,作梯步狀,謂之雲梯,表示陰差、亡靈會沿竹竿而下,竹竿旁擺放一雙亡靈生前穿過的鞋,腳尖朝内擺放,表示亡靈下來穿鞋進屋。一切收拾停當,已是漆黑之夜。初,得将院子内各家豬、狗、雞、貓等動物收入圈中,不得脫落。所有人需回避,如若不然,遇見殃煞,将罪禍連連。等待兩個時辰将過,所有人回家驗視,回家前先鳴炮警示,讓鬼神離開,有的會看見地面、桌上出現衆多異樣痕迹,或是雞腳、鴨腳、狗腳、鐵鍊等印痕,有的法事什麼也看不見,不一而論。桌上杯盤器物好似有人動用,民衆以為神奇,陰陽先生常常用此惑衆。曾聽說朱鎮有一老者,生平不信鬼神,鄰裡作此法事,由于他長期卧病在床,不便走動,家人規勸他規避殃煞,他不以為然,橫豎不聽,待得人走夜靜,不一會兒便聽得鐵鍊哔哔嘩嘩作響,怪異之聲四起,當時他吓得魂不附體,幾欲昏死,家人回來,呼叫不應,稍後醒來,告訴家人一切,不久病逝。

前文所提及如遇女性過世,首先得告知娘家人,娘家人先派人探視,确知祭祀和下葬時間。當娘家親友率衆到達,婿家孝男女披麻戴孝離家一裡跪迎,待娘家人一一扶起孝男女,然後族擁娘家人回家,讓位上坐,好茶好煙遞上,以免遭至話柄。若是年輕或中年非正常死亡者(指吊喉抹頸、投井吞金),娘家人會糾合族親好友十餘人、或數十人到婿家論理,謂之“人主”,也叫“當人嘴”,俗稱“遭混屍”。娘家人橫蠻無禮,目無法紀,肆意惹事生非,到群情激憤之時拆房毀屋、損壞家什、牽走牛羊、搬走谷物,鬧騰至官家出面幹預方能平息。十天半月是常事,一月兩月有之,婿家殺豬宰羊,好酒好菜款待,也請鄰裡能說會道者從中說和,平息娘家人怨氣,即或是中等人家,也可能傾家蕩産。長期積陋成習,有時愈演愈烈,甚至正常死亡,年老壽終正寝,也是難免娘家人聚衆鬧事,婿家需小心為妙,細心款待。

非命而亡者,或水淹、或墜崖、或車禍,年不滿六十,不入堂屋,停靈在院壩中,草草入殓,禮儀簡設,是否進得祖墳,由族中長老商議而定,德高望重方能進,否則葬入亂墳崗中。小兒夭折多是不祥之兆,視其家中富有程度而定,或盛裝入殓,或置薄棺一具,或篾席草卷裹而埋之,不進祖先墳茔,也有直接丢入山洞(蠻洞子,專丢小孩遺骸),任聽野狗蟲鳥食之。

阆中多回民,其喪俗禮儀與漢人炯異,據一九九三年《阆中縣志》民俗載:“回民重養輕喪,據古蘭經規定,病人留下遺囑,言明一生未盡事宜,若有債務未償還,諾言未履行,以便後人彌補。臨終前要為病人做讨白(忏悔),提醒念清真言(突然卒亡例外),死後要為死者合眼,脫身行敬禮(淨身),用潔淨白布包裹遺體,男性包三層,女性加包頭和束胸兩件,用移屍匣将死者運至土葬地,不用陪葬,不看風水,不擇吉日,不送幛幔,不敲樂打鼓,不放鞭炮,不丢買路錢,喪事從速,入士為安,以前用木棺,後用石棺,均無底,以示人死歸土,死者入坑平卧,頭北足南,面部向西”。

此文因曆代阆中《保甯府志》、《阆中縣志》多有記述,現整理成文,其中多為封建迷信色彩,不足信焉。但追思巴賨文化,難免精華與糟粕同存,望讀者鑒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