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寶寶預防疾病的小常識

寶寶預防疾病的小常識

母嬰 更新时间:2024-06-09 20:37:51

  目錄

  第一章:讓寶寶遠離手足口病

  第二章:早防早治話麻疹

  第三章:寶寶的健康食譜

  說到手足口病可能有很多媽媽很陌生,但說起麻疹,我們馬上就會想到孩子,衆所周知,麻疹是在兒童時期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那麻疹知識你知道多少呢?今天與您一起關注夏季多發病——手足口病與麻疹。

  讓寶寶遠離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該病是一種由數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侵犯5歲以下的寶寶,尤其以2~3歲的居多。

  ●手足口病有季節性嗎?

  本病全年都可發生,以4—7月為發病高峰。

  ●手足口病是怎麼傳播的?

  人是本病的傳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無症狀帶毒者為該病流行的主要傳染源,流行期聞,患者是主要傳染源。

  ●潛伏期是多長時間?

  多為2 ~10天,平均3—5天。

  ●手足口病的傳播渠道是什麼?

  接觸患者皮膚;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等物品;患者咽喉分泌物(飛沫)傳播;飲用污染的水。

  ●感染後有何症狀?

  患兒急性發病,發熱、手、足、口、肛周四個部位有疱疹。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或足部出現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部偶可受累,一般無疼痛及癢感,愈合後不留痕迹。疱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疱内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狀。

  ●皮疹護理注意什麼?

  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寶寶衣服、被褥蔓清潔,衣着要舒适、柔軟,經常更換。

  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随時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幹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潰時可塗0.5%碘伏。

  ●患者出院後還應注意什麼?

  患兒在治愈出院3周内仍為帶菌者,仍可以傳播病毒,應在家隔離3周;否則,不僅可以傳染鄰居的兒童,還極有可能台并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需要家屬護理的患兒應注意什麼?

  首先是消毒隔離,治療環境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溫度适宜;其次注意飲食營養;另外還要加強口腔護理和對皮疹的護理。

  ●需要進行消毒隔離的物品如何徹底消毒?

  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曬。

  ●如何護理發熱的寶寶?

  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寶寶多喝水。體溫在37.5—385℃之間的寶寶,給予散熱,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

  ●如何做好家屬預防?

  常洗手、勤開窗(通風)、喝開水、食熟食、曬衣被。

  ●感染過手足口病會終身獲得免疫力麼?

  感染後隻獲得該亞型病毒的免疫力,對其他亞型病毒再感染無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後還可能因感染其他亞型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成人會感染手足口病麼?

  成人如果被感染,一般臨床表現較輕,且不典型,但極具傳染性性。

  早防早治話麻疹

  麻疹多發生在什麼季節?

  小兒麻疹是冬末春初易發的一種傳染病,也是兒童時期發病率較高且傳染性強的一種急性呼吸邋傳染病。

  麻疹易感染人群多發生在什麼範圍?

  發病年齡有後移的現象,現在患麻疹者大多是學齡前兒童及未接種麻疹疫苗的8個月以下的嬰兒,成人亦有發病。

  傳染源是什麼?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患兒從接觸麻疹後5天至出疹後5天均有傳染性沒有接種過麻疹疫苗和沒有患過麻疹的人群非常容易被感染。

  感染後會馬上治病麼?

  麻疹病毒感染後,疾病的潛伏期是7—14天。

  麻疹一般有什麼表現?

  主要有發燒、咳嗽、流鼻涕、咽痛、流眼淚及口腔出現麻疹黏膜斑、皮疹但有的初起不會出現典型的麻疹黏膜斑。

  出疹的特點是什麼?

  發燒後的第3—4天出現,最先出現于耳後,然後軀幹,最後到四肢及手心、足心,皮疹初期是淡紅色的丘疹,用手按壓時顔色褪去.紅疹間的皮膚是正常顔色,随着病情發展,疹子會變為暗紅色,融合成一片,出疹3—4天後,按出疹先後順序依次消退.皮膚上留有糠麸狀脫屑及淺褐色印迹。

  得了麻疹應注意些什麼?

  對麻疹患者要注意保持眼、鼻及口腔黏膜清潔,避免強光刺激給孩子多喝水或熱湯,利于毒素排出和退熱,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皮疹容易發透對于出疹不透的患者,可煎服香菜根以利于出疹高熱可采用冰塊物理降溫,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退熱劑。

  麻疹并發其他病症嗎?

  麻疹的并發癌多而且比較嚴重。常見的并發症有肺炎、喉炎、心肌炎及腦炎等患者一旦咳嗽加重、氣喘、呼吸困難、心慌氣短、嗜睡或煩躁,應立即到醫院請醫生診治,防止發生嚴重後果。

  麻疹患者體溫多高才能采取降溫措施?

  麻疹患兒如果體溫在39。C以上時,可在醫生指導下吃少量退熱藥,或用溫水擦浴,但退熱時一般退至38℃左右為宜,采取退熱處理時,注意不可采取冷敷和酒精擦浴,否則不利于疹子發透。

  打了疫苗是否終身不會的麻疹?

  并非如此。麻疹減毒活疫苗使用後,發病率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發病年齡後移。

  得過一次麻疹後,以後還會得嗎?

  麻疹并非“終身免疫”,因為随着時間的推延,人體内這種特異的麻疹抗體也會逐漸降低,長期沒有再次接觸麻疹病毒的機會,體内麻疹抗體最終将會消失,此時若再感染麻疹病毒,即可發病,故少數人可患第二次麻疹,對疑似麻疹的患者不可掉以輕心

  寶寶的健康食譜

  魚肉泥

  做法:

  1.鮮魚—條,宰殺,去鱗、腮、内髒,洗淨,改刀,去皮:

  2.湯鍋中倒入适量清水,大火将魚煮10—5分鐘,至魚肉軟爛:

  3.盛出,濾去水分,剔去骨刺,搗爛成泥即可。

  注意事項:剔刺的過程一定要非常小心,注意不要選擇較小的魚,最好選擇刺少的大魚并選取魚肚上少刺的部位搗泥。

  魚泥豆腐

  做法:

  1.魚肉50克,豆腐80克,蔥、香油、千澱粉适量:

  2.魚肉洗淨,剁成泥,拌入少許幹澱粉攪拌均勻:

  3.豆腐洗淨切大塊,蔥洗淨切末:

  4.在豆腐塊上鋪上魚泥,放入蒸鍋,大火蒸7分鐘,出鍋後加蔥末、香油即可。

  注意事項:幹澱粉不要放得過多,否則魚肉的口感會很硬失去嫩滑的口感。

  TIpS:魚肉中的脂肪含量較低,而蛋白質含量較高,所以易被寶寶吸收,是寶寶較佳的營養來源。對成人來說,多吃魚還具有降糖、護心和防癌等作用。

  為寶寶挑選魚類時以海魚為佳,因為海魚中的ω-3系列脂肪酸(EpA和DHA)比較豐富,有利于寶寶的生長發育和智力發育如鳕魚、黃花魚、金槍魚、鳗魚、三文魚等都是不錯選擇。

  魚肉細嫩鮮美,營養豐富,能補充寶寶所需要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等,是一款不錯的寶寶輔食。魚肉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和人體類似,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而魚肉中脂肪含量低,且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尤其是三文魚等深海魚中含有大量的DHA,可以促進寶寶大腦和視力的發育;魚肉中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B族維生素等:魚肉中鈣、磷、鎂的含量也較豐富:同時,魚肉肌纖維細膩,寶寶更容易咀嚼和吞咽。

  在給寶寶添加魚肉時,媽媽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過敏問題。不少媽媽擔心魚肉是“發物”,會引起過敏、加重咳嗽等。其實,寶寶是否對魚類過敏,必須是在嘗試後,由媽媽細心觀察才能确認。而且即使寶寶存在過敏問題,也可能隻是對某一種或某一類魚過敏。因此給寶寶添加魚類與添加其他食物一樣,必須一種一種地慢慢嘗試。此外,有時寶寶吃魚後出現不适症狀,也可能與所吃的魚不夠新鮮等有關。

  2、喝魚湯還是吃魚肉。經過精心烹饪的魚湯,濃郁乳白,堪比牛奶。然而,魚湯中真正的營養成分遠沒有看上去的那麼多,即使長時間炖煮,絕大多數營養素還是存留在魚肉中。因此,不能隻讓寶寶喝魚湯,同時也應給寶寶吃魚肉。

  3、污染問題。無論是野生魚類還是養殖魚類,由于水源污染、毒素累積、飼養不當等原因,魚類的污染問題受到關注。例如,海魚,尤其是鲨魚、箭魚、旗魚以及方頭魚等大型掠食性魚類中,汞的蓄積明顯超标,應避免讓寶寶吃這些魚類;而養殖魚類中有機污染物、抗生素等殘留物質對人體也有危害。 因此,選擇合适寶寶的魚類很重要。

  結語:孩子對于父母來說,都是寶貴的。寶寶在不同的發育階段消化器官的能力和對食物的需求是不同的,故食物的選擇是以能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求,媽媽們要選對食材,預防疾病的發生,平時注意清潔,疾病的發生就在于平時的生活習慣。(文章原載于《健康向導》、《健康準媽媽》,刊号:2012.02/2012.05,作者:付麗娟、郭瑛、李雲雲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