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楊震是一個什麼樣的的人

楊震是一個什麼樣的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9 05:21:10


楊震是一個什麼樣的的人(楊震)1

楊震雕像

陝西潼關楊震:清白家風傳千古

東漢太尉楊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拒金”而為人們津津樂道,又以“清白傳家”被後世廣為傳頌。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潼關)人士。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是名震一時的大才子。他熱衷教育事業,20歲以後,就一心一意自費開設學堂教授學生,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教學有方,名氣大,學生多,因而被人們尊稱“關西孔子”。楊震在家鄉辦學一辦就是30年,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直至五十歲時被大将軍鄧骘招募。楊震被鄧骘招募不久,便被推薦為“茂才”即秀才,随後先後擔任了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直到漢安延光二年擔任太尉,掌管國家軍事大權。

楊震一生清廉,不謀私利。每每被人們說起的便是,他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也就是他在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聽說楊震途經本地,為了報答,特備黃金十斤,乘夜深人靜,打算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嚴厲批評了王密。

王密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更不會影響到老師的人品。”楊震說:怎麼會沒人知道。你頂天而來,天知道;踏地而來,地知道;攜金而來,你知道;贈金與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不知。”從此“四知卻金”的故事,傳為千古佳話。

楊震一生自覺踐行儒家的道德理想,他清白做人的風範和品行在無形中彙聚成感染楊氏子孫的精神力量,成為楊氏後裔效仿和遵從的典範。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子孫生活簡樸、清白正直。

翻閱楊震後裔的人生軌迹,他的子孫們深受楊震家風影響,個個都博學而清白,特别是楊震的三子楊秉自律極嚴,尤以“三不惑”即不飲酒、不貪财、不近色而聞名于世,人們贊其為“淳白”。據《後漢書·楊震列傳》記載: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代代“能守家風,為世所貴”。

一千九百年後的今天,雖然曆史和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楊震為後人留下的“清白家風”,依然散發着無窮的魅力。

楊震是一個什麼樣的的人(楊震)2

四知堂外景

楊震家風家訓

尚學篇

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于太常桓郁,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

——摘自《後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歐陽尚書》:亦稱《書》。儒家經典之一。為中國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彙編。書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傳由孔子編選而成,事實上其中有些篇是後來補充進去的。

桓郁:字仲恩,東漢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西北)人。桓郁是當朝九卿之一的太常,主管宗廟禮儀和選試博士,曾為漢章帝和漢和帝講授儒經,是當時既顯赫又有很高學術威望的經學大師。

【釋義】

楊震從少年起就特别聰明好學。他拜桓郁為師,深鑽細研《歐陽尚書》。在桓郁的教授下,他通曉經傳,博覽群書,對各種學問無不探根究底。所以,當時人們就稱楊震為“關西孔子楊伯起(後人亦稱其為‘關西夫子’)”。

楊震是一個什麼樣的的人(楊震)3

楊震故裡

治家篇

(楊震)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産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之,不亦厚乎!”

——摘自《後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私谒:因私事而幹谒請托。

遺:wèi,給予;饋贈。

【釋義】

楊震為官,從不謀取私利。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縣)太守期間,品性公正廉潔,不接受私事請托。他的子孫們與平民百姓一樣,素菜為食,徒步往來,不乘馬車,生活十分簡樸。親朋好友勸他為子孫後代置辦些産業,楊震堅決不肯,他說:“讓後世人都稱子孫為‘清白吏’,這樣留給他們的遺産,難道不豐厚嗎!”

楊震是一個什麼樣的的人(楊震)4

蓮池

正直篇

帝舅大鴻胪耿寶薦中常侍李閏兄于震,震不。寶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國家所重,欲令公其兄,寶唯傳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書。”遂拒不許,寶大恨而去。皇後兄執金吾閻顯亦薦所親厚于震,震又不從。

——摘自《後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大鴻胪:鴻胪,本為大聲傳贊,引導儀節之意。是九卿之一,分管禮儀。

從:聽從。

辟:bì,指征召來,授予官職。

敕:帝王的诏書、命令。

執金吾(yù):西漢末年時率禁兵保衛京城和宮城的官員。

【釋義】

漢安帝的舅父、官居大鴻胪的耿寶向楊震推薦中常侍李閏的哥哥,他沒有聽從。耿寶就親自前去拜訪楊震說:“李常侍是皇上重用的人,想讓你征召他的哥哥做官,我隻是傳達皇上的意思罷了。”楊震說:“如果皇上想讓三府征召,那麼應有尚書的文書。”于是拒不答應,耿寶忿然而離去。閻顯是皇後的哥哥,官居執金吾,也向楊震推薦親友入朝為官,楊震又沒有答應。

楊震是一個什麼樣的的人(楊震)5

四知堂側面

明志篇

(楊震說)“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②奸臣狡猾而不能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何面目複見日月!身死之日,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勿歸冢次,忽設祭祠。”

——摘自《後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常分:尋常本分的意思。

疾:憎恨。

誅:懲處。

惡:厭惡。

嬖女:bì nǚ。嬖,寵愛,引申為受寵愛的人。嬖女,受寵愛的姬妾。

形:指身體。

冢次:葬址,茔地。

【釋義】

(楊震說)“死是士人尋常本分之事。我承蒙皇上厚愛,身居高位,憎恨奸臣狡猾而不能懲處,厭惡後宮作亂而不能禁止,有何面目再見日月!我死以後,用雜木做棺材,以粗布做壽衣蓋住身體,不要埋葬在祖墳,不要設祠祭祀。”

楊震一生光明磊落,胸懷坦蕩,公道正直,做人實實在在,做事清清白白。“四知遺訓家聲遠,三相流芳世澤長”,楊震認為保持清白的形象和節操,并以此傳于後世子孫,這是給他們留下的最好遺産和禮物。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楊震雖去,但他的清白正直家風,卻會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