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個朋友來杭州,坐地鐵的時候對着線路圖望了好久,轉過頭跟我說:“杭州好多地鐵站的名字都好武俠的感覺。”還真的是。打鐵關、江陵、江城、鳳起...自帶一種江湖豪氣。
其實除了這些,杭州還有很多“城門”。從前杭州民間流傳着“百官(武林)門外魚擔兒,草橋(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這樣的小調。每一座城門都因為生活而産生不同的故事。
候潮門是舊杭城東南的第一座城門。這裡的酒壇兒說的是紹興的黃酒,古代運輸黃酒時多走水路,每每都得經過候潮門,所以便有了這個說法。
于是,此站停留,候潮門。這個站有兩個出口,一個A口一個C口。
01
——
曾經的皇城腳下
如今的市井人家
即使時代日新月異,這裡也留有曆史的餘溫。
候潮門C口,向東1公裡,鳳凰山腳。
短短幾公裡的路,就仿佛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這種生活氣息很野生,很生機盎然。
鏡頭慢下來,路過杭州城南鳳凰山東麓宋城路一帶,才覺得這裡原本看似天生的曆史感是有緣由的。這裡曾是南宋臨安皇城,現在在四周的城牆處遺址上,有碑為證。
曾經的臨安皇城内,宮殿巍峨林東起鳳山門,西至鳳凰山西麓,南起苕帚灣,北至萬松嶺,方圓大概4.5公裡。
從紀念碑往上走走,驚訝發展如此迅猛的杭州竟然還保存着這樣看着與現在“格格不入”的地方,可應該有不少人和我一樣,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從山上望過去,能望見一小段高架路,其他的視線被樹木郁郁蔥蔥擋住,但是不難發現汽車在高架上飛速行駛,而有着一路之隔的這裡,依然保持着自己與城市的時差。
再沿着山腳的路往深處去,是曾經的皇城腹地,現在被叫做饅頭山社區。原本擁有130餘座房子的皇城,在元代因為失火被焚燒殆盡,到明代便已是廢墟,即使是過了百餘年,現在也還是不免覺得可惜。
不過,時間會撫平傷害,也會制造重逢。
跟着路牌走,感受皇城遺址上的新風情。不僅僅有白牆黛瓦,也有沒有被現代都市吞沒的舊時光。
被立體畫裝扮的饅頭山社區民房外牆畫的是生活。
杭州人的晾曬文化在這裡一覽無餘,我對它沒有髒亂差的印象,幾乎每家每戶門口都有,幾個衣架、幾件衣服,一個晴好的天,便能細細讀出老杭州的生活面貌。
街道很窄,互相面對面遇上了也隻能擦肩而過,民居大都是矮樓,也保留着很多青磚白牆的木頭房子,參差不齊而且層層疊疊的,很密集,隻要站得稍微高一點,就能望見各家的樓頂。
走着走着便能靜下來。對了,這片正宗的老杭州風情地,還集中了一些如梵天寺經幢、月岩、聖果寺、老虎洞官窯遺址、萬松書院等名勝古迹,也有不少攝影師喜歡來這裡拍照,各人有各人的反饋,但是我個人的确很喜歡這裡,所以贅述得多了些。
想必在這裡連小朋友都知道,沒有噪音地自顧自生活是一件惬意的事。
這裡落滿歲月的塵埃,但是原有的生活路徑無法被替代。值得開心的是,這裡基本沒有概率會被拆除重建,他們居住的地方,地下3至5米處,便是南宋皇城,開發建設的禁區,你們大可以來這裡挑時間來這裡走走看看。
02
——
都市萬家燈火
總有一盞屬于我
要的不多,隻是共享美食夜色。
候潮門A口,無名氏夜宵攤。
如果說,白天能夠看出一個城市的性情,那想看出一個城市的靈魂,就要從夜晚開始。
/
藏在社區小巷裡的夜晚
隻需要一份煎餃就能被溫暖。
杭州的深夜小食堂都藏在街頭巷尾裡,很巧,老杭州人剛好也是鐘情市井裡弄的。我猜這一方面算是愛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偏愛地道的人,和純粹的食物,彼此總會相遇。畢竟,杭州老底子真的就是不緊不慢,默默發光的。
這家無名氏夜宵攤是下午經過的時候偶然發現的,運氣是真的好,講真之前倒是有朋友來找過這裡,在這片兒迷路了幾十分鐘才找到。看來,不輕易讓酒飯香因為“巷子深”而被埋沒掉,算是吃貨的基本素養了。
說實話,白天的時候沒有被這家店吸引,沒開燈,裡頭也是暗暗的,隻是看到了裡面有阿姨在包馄饨包餃子,手速快,動作麻利熟練。
然後就進小區逛了逛。這是個叫彩霞嶺的社區,一眼就能感受到他的年代感,和饅頭山社區有些相近的感覺。
有人牽着狗悠閑散步,有人接了孩子在門口停完電瓶車上樓,有人坐在門口曬曬杭州陰雨後久違的太陽。
/
候潮門的夜晚
是無名氏的主場
我問了問阿姨們,無名氏夜宵攤的名字來曆,阿姨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隻是覺得取名字麻煩。
感覺杭州是有很多“無名氏”,面館、飯店,也包括小店,杭州人的直性子就是這樣,取不出名字就不取了呗,名字嘛,也就是個稱呼,吃的東西才值得被記住。
後來我看到提示,發現原來無名氏夜宵攤也叫祝家三姐妹馄饨店,由三姐妹共同經營,從早晨6點半到次日淩晨3點,三姐妹輪流交班。
店面其實不大,以前手寫的提示最近換成了更加醒目的标志,不醒目還真的需要仔細找,否則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夜晚不講究 有座位就随意落座
明碼标價的菜單也不去和杭州物價做比較,是标準的“巷子價格”。
之前因為生意太好,店裡一下子就被坐滿,也有不少人直接搬張小凳子就在巷子裡開吃。
因為巷子裡的夜晚不擅長冷漠。也沒有人會排斥和陌生人同擠在一個小地方,拼桌更是常有的事,靠着一碗深夜味道,共享夜色。
後來阿姨們就把對面店鋪也租下來,一方面不影響社區居民的通行,另一方面也想讓大家吃得敞亮些。
鋪子門口擺放着老式的水壺、煤餅爐、調料盆,夜晚的美味就在這裡制作。阿姨們人很飒氣,“沒有什麼推薦的,你們就随便點。不用誇張宣傳,你們嘗着好吃就行。”
煎餃和馄饨 聽說是必點
煎餃和馄饨是店裡的搶手貨,這兩種看似遍布大街小巷的美食,一到的無名氏的攤子上,就成了必點。
菜單上有鮮肉煎餃和韭菜肉煎餃兩種,可以單點也可以雙拼,就在門口用煎鍋制作,放進10個餃子,倒入水蓋上鍋蓋大火煎煮,出鍋時底部就帶有一層金黃的“鍋巴”,裝餃子用的也是家常的盤子。
倒點醋,蘸點店裡特制的新鮮辣椒醬,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餃子的面皮很有韌勁,底部又被煎得嘎嘣脆,肉餡緊實,沒有不新鮮的怪味兒,不少人加完班回來路過這裡就算不進店吃,也都是人手一份打包帶走。
店裡的小馄饨和大馄饨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感覺,小馄饨是阿姨現包的,皮薄,裡面的肉透過表皮依稀可見。不過即使是小馄饨,看着也比其他店的小馄饨要大不少。
大馄饨的皮更像是餃子般厚實,但是要更滑溜一些,裡面的餡兒緊緻細膩。
湯料也很精緻,蝦皮、紫菜、榨菜、香蔥都是标準拍檔,由阿姨一把一把放進碗裡,最後把馄饨盛進調制好的湯裡。
既然來了 再順便吃點
蔥油拌面的最後一勺油也是真的靈魂。蔥油是阿姨們提前準備好的,一勺不多不少,當時為了抓拍出好看的圖想再淋一遍油,“那是肯定不行,那這碗面就糟蹋了。”阿姨斬釘截鐵。
于是我們就擁有了這一碗“剛剛好”的拌面。
就順手挑起面條,底部的醬汁被帶起,香味也被勾出,不鹹不淡,一碗下去剛好飽肚,沒有其他什麼驚豔的詞彙。
豬腳、牛肉粉絲湯、千張、茶葉蛋、大排這些店裡都是有的,作為夜宵來說,選擇算是很多了,要編出特别的口味是沒有的,吃的就是一碗家常和煙火氣。
在香味與吃撐中結束一天,夜也已經蠻濃了,回去的路上下了些雨,地鐵馬上就是末班車,從候潮門站上車,回顧從白天到夜晚,杭州的确是個很念舊的城市。
這個念舊的城市也将繼續迎來雨夜裡的又一個明天,多謝你,今天。
#杭州##杭州身邊事##夜宵##美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