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是一位愛國将軍,也是一位愛國詩人,他登華山所寫的兩首詩廣為傳頌,兩首詩抒發了詩人收複山河的豪邁情懷,深情激憤,仰天長嘯,壯懷激烈,詩情昂揚,讀來卻令人唏噓,他一生也沒能實現這個抱負,遺憾一生。
第一首寫于1935年秋,詩題為《遊華山感懷》,這是一首七絕,全詩如下:
極目長城東眺望,
江山依舊主人非。
深仇積憤當須雪,
披甲還鄉奏凱歸。
看到這個年頭,我想朋友們就知道當時的時代背景了,此時的張學良,握有百萬雄兵卻不能抗擊外侮,家鄉淪陷,悲憤無比。在華山峰頂,極目向東,他仿佛看到了蜿蜒雄偉的長城,東北江山依舊,可是,主人不再,大好河山,被蹂躏于外侮的鐵蹄之下。
這兩句詩,意境深遠,但詩情沉痛。在華山峰頂,是實,眺望到東北河山,是虛。虛實融為一體,抒發了詩人懷念故土的深情。第二句詩,化用了文天祥的詩句“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用在這裡非常熨帖,渾然天成。
後兩句在“眺望”所見的鋪墊下,直抒胸臆,這深仇大恨必須要報要雪,收複失地,還我河山,披甲還鄉,高唱凱歌,激烈,高昂,表達了詩人必勝的信心。詩人是很有信心,但是,我們都知道,他一輩子也沒能實現自己的心願,不免令人唏噓。
這首詩有比較高的藝術價值,具有很大的藝術感染力,無論是借古喻今,還是直抒胸臆,都自然天成,一下子就引發讀者的強烈共鳴。
第二首,寫于1936年10月,也就是第一首詩後的第二年。詩題為《登華山有感》,也是一首七絕。
偶來此地竟忘歸,
風景依稀夢欲飛。
回首故鄉心已碎,
山河無恙主人非。
不用解釋朋友們也知道,這首詩跟前一首表達了同樣的情感。但是,我們從中看不到他對未來必勝的信心了,這首詩,相教第一首,感歎感傷多了,信心卻不見了。一年過去了,張學良的心情有了不小的變化,時局讓本來信心滿滿的他,變得失望,他多次請求收複家鄉失地,但得到的都是拒絕抵抗。
起句筆調輕松,偶然來到這裡,壯麗的風景讓人流連忘返不忍離開。接着筆鋒一轉,風景還是這樣的美麗,但是我的心已經飛走了。飛到哪裡去了呢?家鄉,東三省。回首故鄉,我的心已經碎了。為何會如此心碎呢?山河無恙,主人已變,家鄉已經淪入敵人之手,心,如何不碎呢?
這首詩也是很有藝術感染力的,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以眼前的美景,襯托故鄉的淪陷,以“忘歸”襯托“心碎”,如此對比,形成強烈的藝術沖突。
這兩首詩,可以說是張學良最好的兩首詩,也是他的代表作,我都很喜歡。如果一定要分出高下,我更喜歡第一首。不知朋友們對這兩首詩怎麼看,您更喜歡哪一首呢?歡迎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