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經典語錄及人生哲理

孔子經典語錄及人生哲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6 18:23:56

孔子經典語錄及人生哲理? 如果我們對孔子的一生進行深度的考察會發現,孔子一生是非常豐富而勤勤懇懇的一生,也是在實踐中真正實現他救世濟困、憂國愛民、為天地立言,為生民立行,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知行合一的一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孔子經典語錄及人生哲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孔子經典語錄及人生哲理(畢生都在踐行知行合一的孔子)1

孔子經典語錄及人生哲理

如果我們對孔子的一生進行深度的考察會發現,孔子一生是非常豐富而勤勤懇懇的一生,也是在實踐中真正實現他救世濟困、憂國愛民、為天地立言,為生民立行,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知行合一的一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謙虛好學,至老不貳。孔子的一生可以說是學習的一生,是活到老學到老的一生,這一點無論是當時的人們或他的弟子們都是由衷敬佩的。他自述“敏以求之”,“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晚年還希望“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他所以博學,就是一輩子不忘學習,即所謂我“少而好學,晚而聞道,以此博矣”(《慎子·逸文》)。他所以能夠一生“學而不厭”,主要就是永遠謙虛,永不自滿。他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别人稱他為“聖人”,他自謙的說,“若聖于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己矣!”(《論語·述而》)。也正因為如此,孔子才成為了當時當代以至于影響中國曆史幾千年而仍受人民尊重的偉大曆史人物。

2.知行合一,緻力行道。知行合一曆來是我國古代學者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正因為如此,孔子在一生中認真地實踐它。比如孔子說,“君子多聞,質而守之,多志,質而親精知,略而行之”;還說“言必慮其所終,行必嵇其所敝”(《禮記·缁衣》)。直到晚年卧病,子路使門人為臣,他還斥責子路,說:“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3、待人接物、平易近人。“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即,非常謙和、恭敬、順情順理。出外時,衣服整潔,舉止端正,即所謂“出門如見大賓”那樣(《論語·顔淵》)。處人處世的态度是“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馓而勿失,恭而有禮”(《論語·顔淵》)。平日在家時個人與環境衛生都搞得很好,即所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鄉黨》)。對于孤苦無依的窮朋友非常慷慨、憐恤,如朋友死,無所歸時,孔子就說;“于我殡,”即由我來殡葬。

4、生活儉樸、勤儉節約。由于孔子從小就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并在自己不斷的奮鬥中成長,所以孔子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也懂得當時下層人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生活儉樸、勤儉節約,其盈入為出,不妄取,不妄予。即“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辦理喪事時,“稱家之有無,苟亡矣,斂手足形,殡葬了就可以了(《禮記·檀弓上》)。對為子女擇配偶的觀點是“重品德,輕家資。所以把侄女嫁給了冤屈坐牢後的公冶長(《論語·公冶長》),把女兒嫁給“三複《白圭》,”重視言行不犯過錯的南容(《論語·》)。“不以其道得,的富貴即不求,受(《論語·裡仁》)。該給人的,人雖嫌多,也要給人。如“原思”作他的管家,他給原思“粟九百”,原思不肯要那麼多,他說:“以予爾鄰裡鄉黨吧(《論語》)。

5、辦事認真,堅持原則。這一點孔子無論是布衣之時,還是居官之中态度都有很好的說明,也就是他能辦事認真,堅持原則,即“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特别是在原則問題上不盲從上級,不隐瞞自己的觀點,即;勿欺也,而犯之(《論語·憲問》),敢于同上級争論,違抗不正确的命令和指示。對下級寬宏大量,反對“居上不寬”(《論語·八佾》)。用人之所長,“不求備于一人”(《論語·子路》)。能“舍小過(錯)。關心下級,馬圈失了火,他下朝回來先問: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黨》)。重視“民、食、喪、祭”(《論語·堯日》)。在外交上谘詢人家的政事時,态度是“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

6、關心弟子、悉心盡責。孔子師生間的情誼是很深厚的,他十分關心弟子:弟子們生了疾病後,孔子會登門看望,如“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而有斯疾也!斯人也有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與此同時,他也十分關心弟子的思想品德和言行與影響。顔淵死後,同學們沒同老師商議便“厚葬”了顔淵。孔子聽到後便認為有損于顔淵的品德而歸咎于自己沒有盡到責任,說:“回也事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論語·先進》),表示遺憾。還由于他教學盡心竭力,對弟子們毫不保留,即所謂“無隐乎爾,,“二三子”(《論語·述而》)。尤其對于走上工作崗位的弟子,競還十分關切。如孔蔑與宓子賤同時工作後不久,孔子就分别去看望他們,要他們談工作以來的得失?然後鼓勵宓子賤發揚好的,以否定的态度示意孔蔑改正不好的,孔子由于教育弟子能盡心竭力,也十分關切弟子們的身體和思想品質與工作表現,情之所至,師生之間一般情誼的深厚,可以說是異常時人的,也是曆史上罕見的。因此,孔子逝世後,弟子們“皆服心喪三年”,“心喪畢”,弟子們離去時還痛“哭,各複其哀”(《史記·孔子世家》),還是哭泣着走開的。

7、學有所成、建樹豐碩。孔子晚年把畢生心血傾注在了整理中華文化典籍方面,他掌握了這些大量的資料後,用了很長的時間,費了很大的功力,注入了很多心血,通過鑒别、分類,分析、綜合,他先後整理了整理出《詩》、《書》、《禮》、《樂》、《易》和《春秋》等《六藝》,把中華民族的古代曆史文化得以保存,在中華民族的思想發展史上樹立了繼往開來的豐碑、裡程碑。

8、德行高遠、後世楷模。孔子生前,名望即已著稱于國内外,被尊稱為“聖人”、賢人”和“君子”。子貢說到孔子曾經有一個很高的評價,他說“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論語·子張》)。顔淵說老師的學問道德,使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己。”(《論語·子罕》)。及至孔子逝世魯哀公還作了《诔》詞來悼念孔子呢後來司馬遷說,“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天下‘君’、王’至于·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死則已焉”,死後就無聲無聞,被人忘掉了,“孔予布衣”,是位窮知識分子,在野的志士,“傳十餘世”,到此時,他的學問、道德和名聲已三百多年了,還被“學者宗之”(《史記·孔子世家》)。在之後的中國曆史中孔子的名聲被一代又一代統治者尊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