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從三環外的家出發,經桂溪立交沿着河邊往二環方向跑,繞東湖公園一圈,再跑至高攀路的工作單位,10公裡左右的距離,是50歲的陳學軍每天跑步上班的單邊路程,一來一往,就是20公裡。巧合的是,陳學軍常跑的這條路,因其形狀像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花,後來成為跑友圈有名的“玫瑰跑道”
成都人陳學軍,網名“瘋貳”,他對自己的理解是瘋狂地愛跑步,有點二。各地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越野賽,都有他的身影。
隻因身體亞健康 他跑步上下班
1968年出生的陳學軍,高中學曆,學過機械,打過工,1996年成了一名環衛工人。後來轉崗管理、機械維修,現在是一名光彩工程巡視員。
最早開始跑步,是在2002年左右,陳學軍的身體出現了亞健康狀态。“老是頭暈,也經常感冒,去醫院檢查也沒有發現病因。”陳學軍說,醫生建議他多運動。于是,他甩開腿,開始跑步上下班。
“工作單位在磨子橋,家住在火車南站,大概3公裡。”陳學軍說,剛開始跑步,一兩公裡就受不了,堅持一兩年後,就覺得短距離“不過瘾”。
陳學軍第一次嘗試長距離,是從火車南站到火車北站的直線距離,“大概12公裡吧。”陳學軍說,自己跑步有個特點,不帶錢,最多帶一瓶水。“那時候,也就是瞎跑。”
2012年初,陳學軍首次“觸馬”,是成都一個本地跑團,在内江組織的民間馬拉松比賽。這次跑馬經曆激發了他跑步的激情,每月跑一次二環、三環,距離越來越長。2015年,陳學軍圍繞成都不間斷超長跑225公裡,曆時25小時45分鐘,創下四川地區不間斷超長跑最好成績:速度最快、距離最遠。不僅如此,陳學軍開始頻繁出現在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越野賽等挑戰賽上。
陳學軍上下班常跑的路線像一朵花是偶然發現的。根據跑步軟件的軌迹記錄,陳學軍發現,自己繞東湖一圈,正好像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花,多繞的路段,就成了枝幹和葉子。
“玫瑰跑道”被越來越多的跑友知道後,甚至成了跑友秀恩愛、情人節必跑的路線。“其實我更喜歡把它當成一朵蓮花。”陳學軍笑着說。
單純的馬拉松比賽,已經滿足不了陳學軍對跑步的熱情。100公裡、200公裡,超長距離、最高4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區的越野賽,他開啟了更多的挑戰模式。2015年11月7日,陳學軍剛跑完四姑娘山的高海拔越野賽,下午3點,就找來一輛車,8日淩晨開到西昌,第二天淩晨5點,又跑了一場馬拉松全程。去年2月,陳學軍參加台北花博園超級馬拉松賽,獲得24小時組的第一名,路程超過240公裡,這是他目前為止在馬拉松賽事上的最好成績。
“跑癡”陳學軍說 跑步要量力而行
熱愛跑步的陳學軍結識了不少跑友圈的同好,也帶動了不少人加入跑馬行列。他的妻子常常和他一起跑步,她也參加過幾次馬拉松賽事。
陳學軍和同學、同學的朋友,組建了一個“醬油跑步團”,常常在一起訓練。“那次很偶然,之前認識的一個跑團不能來參加馬拉松了,被他們領了裝備去‘替跑’。”陳學軍說,其實那次自己很擔心,成績是其次,因為他們都沒有跑過全程的經曆。但正是這次“邊走邊跑”、成功在關門前完成的“打醬油”經曆,讓朋友們覺得,原來跑馬拉松全程也并非遙不可及。後來,他們就常常一起訓練、一起參加比賽。
“其實我們并不倡導盲目地跑馬。”陳學軍說,雖然自己在參賽時“有些瘋狂”,但對于僅有健身需求的跑友,一天5公裡完全足夠了。長線、超長線的跑步,則需要系統和專業的訓練,正确的跑姿、熱身方式等都非常重要,否則會造成損傷。“正确的跑法,是你跑完後,身體很快會恢複。如果持續疼痛,就要考慮是不是哪裡錯了。”陳學軍說。
因為跑步,有朋友說他也就40歲多一點,這讓年近半百的他有些自豪。對于跑友圈稱他為“大神”,他說,在各大賽事上見到的選手中才不乏“大神”,而自己最多算“跑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