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證在中醫中醫理論中,根據溫病的發生及發展的一般規律及症狀變化的特點,以上焦、 中焦 、下焦為綱,對溫病過程中的各種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和概括,以區分病程階段、識别病情傳變、明确病變部位、歸納證候類型、分析病機特點、确立治療原則并推測預後轉歸的辨證方法。三焦辨證的創立,使溫病辨證在前人基礎上又有了近一步的發展。
百病生于氣
氣血津液都是髒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它們的生成及運行又有賴于髒腑的功能活動。因此,在病理上,髒腑發生病變,可以影響到氣血津液的變化;而氣血津液的病變,也必然要影響到髒腑的功能。所以,氣血津液的病變,是與髒腑密切相關的。氣血津液辨證應與髒腑辨證互相參照。
氣病的辯證方向
氣的病證很多《素問·舉痛論篇》說:“百病生于氣也”,指出了氣病的廣泛性。但氣病臨床常見的征候,可概括為氣虛、氣陷、氣滞、氣逆四種。
(一)氣虛證
證指元氣不足,氣的推動、固攝、防禦、氣化等功能減退,或髒器組織的機能減退,以氣短、乏力、神疲、脈虛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元氣不足,氣的推動、固攝、防禦、氣化等功能減退,或髒器組織的機能減退,以氣短、乏力、神疲、脈虛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
證候分析:本證以全身機能活動低下的表現為辨證要點。人體髒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強弱與氣的盛衰有密切關系,氣盛則機能旺盛,氣衰則機能活動減退。由于元氣虧虛,髒腑組織機能減退,所以氣少懶言,神疲乏力;氣虛清陽不升,不能溫養頭目,則頭暈目眩;氣虛毛竅疏松,外衛不固則自汗;勞則耗氣,故活動時諸症加劇;氣虛無力鼓動血脈,血不上營于舌,而見舌
淡苔白;運血無力,故脈象按之無力。
調理方向: 益氣補虛,大補元氣。
(二)氣陷證
氣陷證是指因氣虛而升舉乏力、清陽下陷所表現出來的證候。氣陷證多有氣虛證發展而來。 元氣 不足,升舉無力,反而下陷所引起,臨床以脘腹脹墜、久洩脫肛、子宮下垂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于久洩、脫肛、陰挺,以及西醫的胃下垂、慢性腸炎等疾病。
臨床表現:頭暈目花,少氣倦怠,久瀉久痢不止,便意頻頻,腹部有墜脹感,脫肛或子宮脫垂等。舌淡苔白,脈細弱,兼見氣短乏力,神疲懶言等氣虛表現。
證候分析:本證以内髒下垂為主要診斷依據。氣虛機能衰退,故少氣倦怠。清陽之氣不能升舉,所以頭暈目花。脾氣不健,清陽下隐,則久痢久洩。氣陷于下,以緻諸髒器失其升舉之力,故見腹部墜脹、脫肛、子宮或胃等内髒下垂等證候。氣虛血不足,則舌淡苔白,脈弱。
調理方向: 補益元氣、升舉提陷。
(三)氣滞證
氣滞證是指人體某一髒腑,某一部位氣機阻滞,運行不暢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情志不舒,或邪氣内阻,或陽氣虛弱,溫運無力等因素導緻氣機阻滞而成。
臨床表現: 胸脅脘腹等部位悶脹、脹痛、竄痛、攻痛、時輕時重,或部位移動,常随嗳氣、矢氣而減輕、多因情志變化而加重或減輕,脈弦,舌象正常。
證候分析:本證以脹悶,疼痛為辯證要點。氣機以暢順為貴,一有郁滞,輕則脹悶,重則疼痛,而常攻竄發作,無論郁于髒腑經絡肌肉關節,都能反映這一特點。同時由于引起氣滞的原因不同,因而脹、痛出現的部位狀态也各有不同。如食積滞阻則脘腹脹悶疼痛;若肝氣郁滞則脅肋竄痛;當然氣滞于經絡、肌肉,又必然與經絡、肌肉部位有關。所以,辨氣滞證候尚須與辨因辨位相結合。
調理方向:通瘀行氣,兼調脾胃。
(四)氣逆證
氣逆證是指氣機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證候。臨床以肺胃之氣上逆和肝氣升發太過的病變為多見。
臨床表現:肺氣上逆,則見咳嗽喘息;胃氣上逆,則見呃逆,嗳氣、惡心、嘔吐;肝氣上逆,則見頭痛,眩暈,昏厥,嘔血等。
證候分析:本證以症狀表現是氣機逆而向上辨證要點。肺氣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濁壅滞,使肺氣不得直發肅降,上逆而發喘咳。胃氣上逆,可由寒飲、痰濁、食積等停留于胃,阻滞氣機,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為呃逆。嗳氣、惡心、嘔吐。肝氣上逆,多因郁怒傷肝,肝氣升發太過,氣火上逆而見頭痛、眩暈、昏厥;血随氣逆而上湧,可緻嘔血。
調理方向: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